首页 理论教育 九万里京运之会泽白雾村

九万里京运之会泽白雾村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白雾村,又名娜姑古镇,是会泽县娜姑镇下辖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娜姑坝子的东南角。络绎不绝的马帮,将会泽的铜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于是,娜姑便自然地成为“万里京运第一站”,会泽西部的商贸重镇。自此,白雾村一直是娜姑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万里京运第一站的历史机遇,使白雾这个小小的山村变成了繁华闹市。如果把会泽县城的会馆民居比作“大家闺秀”,白雾村则是当之无愧的“小家碧玉”。

白雾村,又名娜姑古镇,是会泽县娜姑镇下辖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娜姑坝子的东南角。白雾村曾经是一座因铜而生,随铜而衰的千年古镇;现在的白雾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历史上,白雾村是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三国时期,诸葛亮挥师南征,“五月渡泸”从这里进入会泽,沿“通省大道”一路直逼建宁,七擒孟获,巩固了蜀汉王朝的大后方,奠定了问鼎中原的坚实基础。东晋时期,成汉太博李骧入侵宁州(治所在今曲靖),宁州刺史王逊派将军姚崇迎击,大战于堂琅,李骧兵败,从这里渡江逃亡。清同治元年,冀王石达开率部进入东川,在崇礼(即今娜姑)与清军激战,并在这里招募兵勇,修整月余后渡江而去,上演了一曲全军覆没的英雄悲歌。

明代中后期东川府(府治会泽)铜业发展,成为王朝铸币铜料的主要供应地,白雾作为南铜北运的第一站,开始繁荣兴旺了起来。铜业鼎盛时期,每年运往京城宝源、宝泉二局铸币的数百万斤京铜,都必须经过娜姑古镇,汤丹、巧家所产的铜,经云峰古道运入府城,集中北运;金沙江水道开通后,各厂汇集到府城的京铜,也需经云峰古道运至象鼻岭装船。络绎不绝的马帮,将会泽的铜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于是,娜姑便自然地成为“万里京运第一站”,会泽西部的商贸重镇。自此,白雾村一直是娜姑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后来,为避开崎岖难行云峰古道,改修了蒙姑坡铜运古道,缩短了运距10多千米,其中一段500余米长的岩石隧道全是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来的,故称“飞云洞”,也称“石匠房”,如今已成为娜姑旅游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和著名的景点。

万里京运第一站的历史机遇,使白雾这个小小的山村变成了繁华闹市。来自全国各地三教九流的淘金者在这里聚集,修会馆、建寺庙、盖宗祠,开店铺。一时间,在一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小山村内,竟建起了湖广会馆、楚黔会馆、江西会馆;文庙(三圣宫)、财神庙、太阳宫、张飞庙、天主堂等10多座,并在村子周边筑起了长达1200多米的寨墙,东西南北四方设八座炮台。如果把会泽县城的会馆民居比作“大家闺秀”,白雾村则是当之无愧的“小家碧玉”。她与东南面的会泽县城交相挥映、共同展示着明清时期会泽铜商文化的灿烂与辉煌。

白雾村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一字街,铜运古道穿街而过。窄窄的街道上,各种商号店铺鳞次栉比:粮店、油行、轿行、丝绸铺、银器铺、马鞍铺、铃铛铺、典当铺,客栈、马店、酒楼、赌馆、妓院、戏台、养济院,应有尽有,各种商号达150多家。

商业的繁荣,促进了白雾村文化的进步。清朝,从这里走出了三位进士,六员贡生。民国时期,诞生了云南第一位留洋女博士施莉侠。村中的府学儒生,敢与知府同席唱合,挥毫泼墨,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三圣宫魁楼上,至今还悬挂着当年知府冯誉骢亲笔题写的一块诗匾,记述了这次知府与儒生诗酒唱合的盛况:

辛丑仲冬,奉委查厂,道经娜姑,谢生继卿,王生显堂及绅耆数十人,在三圣宫设酌款留,情文备至,赋谢。(www.xing528.com)

卧辙攀辕意太勤,此来又觉累诸君。

灯前喜话连村雨,楼上闲留一片云。

谢氏风华争咏絮,王郎才笔早书裙。

怜余结习难忘却,别后新诗要寄闻。

近年,白雾村出土了许多青铜器、古钱币和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留下了大量的碑刻、墓葬、会馆、寺庙和教堂;曾历时64年打通的小尖山乐里村水洞、海河长堤等珍贵文物和文化遗迹。建国初期全省第一座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被誉为国家“一五”期间水电建设的“五朵鲜花”之一的以礼河二、三、四级电站就建在娜姑,名驰遐迩的盐水石榴、娜姑弯葱也出自白雾。白雾村凭借其丰厚的历史文化,1995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5年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选为云南省第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1976年娜姑镇机关迁到甘沟街,白雾村才重回她村子的面貌。背倚重山,近临坝子,遥对青山的白雾村,历经千年的风霜,已将她古朴厚重的身影与周围的山山水水融为一体,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