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泽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泽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武帝建元六年在会泽设堂琅县,随着中原文化的进入,会泽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在迄今世界上所发现的金属铸币中,这枚“嘉靖通宝”是世界上最大、最重、最厚的古钱币,堪称世界古钱币之最,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6月18日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2013年5月18日,会泽县因“历史悠久,遗存丰富,街区集中成片,古城传统格局和风貌保存完整,历史地位突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泽

会泽是一座因铜而兴的城市,会泽的历史就是一部铜的采矿、冶炼、鼓铸、京运的历史。

最早记载会泽产铜的史籍为东晋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南中志》,书中写到:“堂琅县,因山名也。出银、铅、白铜、杂药,有堂琅附子。”但会泽的铜传至中原地区,可追溯到商朝晚期。据中国科技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金正耀等人运用铅同位素比值检测法,对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晚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进行检测,其原料不产于中原和其他地区,而和云南东川地区的永善县金沙厂和洛红厂的铅同位素比值最为接近,很可能来自云南的东川矿区。也就是说:商代晚期,会泽的铜已成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的主要原料。据此,会泽(东川)铜的开采和冶炼距今已有3200余年的历史,在中国的冶金史上曾经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在会泽设堂琅县,随着中原文化的进入,会泽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从传世及出土的数十件“堂琅铜洗”来看,其铸造和锻打工艺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铜洗的铭文,是云南最早使用汉字的器物。三国两晋时期,古堂琅人发明的铜与镍的合金“白铜”,比18世纪瑞典人康郎士达发现镍早15个世纪。

明清时期,会泽的铜业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特别是清乾隆嘉庆时期最盛,年最高产量达1000万斤以上,每年清政府额定运往京城633.14万斤,占全省京运铜的80%以上。乾隆、嘉庆、道光时期,东川府所辖地区有汤丹厂、碌碌厂、茂麓厂、大水沟厂、大风岭厂、紫牛坡厂、狮子尾厂等7个大厂及19个子厂。从雍正四年至宣统三年的186年间,东川府粗铜产量达75.17—90.42万吨。东川铜产量占全省铜产量的74.15%,占全国铜产量的62%,无论是铜厂数量和铜产量均为全省、全国之最。

世界最大的古钱币“嘉靖通宝

明代嘉靖时期,按照朝廷“即山鼓铸”诏令,开始在会泽(东川府)城设炉铸币。据《明会典》记载:“嘉靖三十四年(1555)题准云南铸钱,每年扣留该省盐课银二万两,就近买料雇匠,鼓铸嘉靖通宝钱。”当年,用黄铜铸造了一枚直径58厘米,厚3.70厘米,重41.50千克的方孔圆钱纪念币“嘉靖通宝”,并作为东川铸钱的始祖被保存下来。在迄今世界上所发现的金属铸币中,这枚“嘉靖通宝”是世界上最大、最重、最厚的古钱币,堪称世界古钱币之最,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6月18日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会泽因“嘉靖通宝”而获得了“钱王之乡”的美誉。

清雍正十二年(1734),清政府为缓解陕西“钱荒”,在会泽成立“宝云”铸钱局,在今县城耐火材料厂处设炉28座,共铸币10.26万串运往陕西,一年后停止。乾隆六年(1741),清政府命会泽第二次铸钱,“以济开凿金沙江工程之用”,在宝云旧局设炉20座,全年铸钱7.22万串。乾隆十七年(1752),为筹边备贮,在会泽重开新局,于今县城电焊机厂处设炉50座,称宝云新局,年铸钱22.44万串。乾隆二十一年(1756),朝廷命宝云新局加卯鼓铸。当时东川(会泽)府域内,有旧局20座,新局50座,再加半卯鼓铸,铸币炉子达95座,铸币规模仅次于北京宝源、宝泉铸币局,为当时中国第二大铸钱局。(www.xing528.com)

雍正五年(1727),清政府正式允许湖南、湖北到东川(会泽)采办京铜,后八省额定京铜全部由云南统办。会泽所产之铜,除供就地鼓铸外,经昭通达宜宾进入长江,转运河抵达北京,形成万里运京城的壮丽景观。从雍正五年至宣统三年,京铜京运长达184年之久,会泽因此获得了“万里京运第一城”“天南铜都”的美誉。

同治十三年(1874),东川矿务股份有限公司在会泽成立,是云南最早采用筹集商股,实行官督商办的公司之一。光绪三十三年(1907),会泽建精铜炉,精炼砖形京铜运发北京,开始了曲靖精铜冶炼的历史。在铜制品制作方面,会泽使用天然铜锻打成型的“生斑”斑铜工艺品,是云南斑铜中的一朵奇葩,有着二百余年的历史,民国四年(1915)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获金奖。

会泽因铜而兴,因为铜业、铅锌业、铸钱业发展,以及铜、铅的京运,明清时期的会泽“八方辐辏,商贾云集,俨然一都市。”来自湖广、江西、陕西、福建、四川、贵州等地的移民大规模涌入,仅汤丹厂最盛时厂民就达10多万人,促进了会泽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外籍客民为了安全和经济利益能够得到保障,纷纷以同乡结党,兴办同乡会馆,以同业协会举办同业庙会,以共同的宗教信仰建立各类寺庙。会泽城内竟先后建起省级会馆11处,府厅州级会馆7处,县级会馆2处,9个较大规模的行业庙会,22个规模较大的宗教性庙宇,加上近郊的各类庙宇共108座,真可谓“一业兴而百业举”,形成了开放、共融、多元的“铜商文化”,开创了“堂琅铜”薄壁铸造技术和早于欧洲15个世纪的白铜冶炼技术,谱写了举世无双、旷日持久的“南铜北运”“南铅北运”壮举,创造了被誉为“金属宝石”的天然铜“生斑”斑铜工艺和“漂炉”制造技术,铸就了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最重、最厚的金属铸币“嘉靖通宝”,素有“天南铜都”的美誉。

虽然铜业已不再是今天会泽的经济支柱,但“铜商文化”深深地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会泽人,涵养出会泽人“‘会’集百川,‘泽’润天下”的阔大胸怀,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超然气度,成为会泽的精神内涵和灵魂。

今天的会泽,更因保存下了数量众多的会馆、寺庙、祠堂,被誉为“会馆之城”“庙宇之都”“钱王之乡”。2013年5月18日,会泽县因“历史悠久,遗存丰富,街区集中成片,古城传统格局和风貌保存完整,历史地位突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