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5月,著名自然科学家、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现代地质学的主要创始人丁文江先生从英国学成回国。他没有第一时间回家,而是取道越南,直接来到曲靖,在沾益、麒麟、富源等地徒步考察,沿途了解各地风土人情,采集了大量化石标本。1913年10月5日,丁文江在北京做演讲,用幻灯片将曲靖古生物化石向中国地学会的专家学者展示,其成果轰动一时,震动海内外。
1957年,在修建潇湘水库的工地上,发现了距今4.2亿年早泥盆纪的“曲靖始突鱼”;1963年,古生物学家刘玉海在寥廓山发现并命名了计氏云南“胴甲鱼”化石。
197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生代研究室考察队在麒麟区茨营乡的杨家村和蔡家村的一条沟里,发现了生存在晚始新世早中新世,生存时间长达1800万年的小额尔登巨犀化石,并将此次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分别命名为“曲靖巨犀”“似云南巨犀”。古生物学家根据对发现的化石研究,认为最大的巨犀肩高在4米~4.5米左右,体长7米~8米,体重估算在28吨左右,是迄今陆地上曾经存在过的最大哺乳动物。
1980年,联合国地质考察团在曲靖西山坝子边缘的丘陵地带发现了无颌类、胴甲类、空棘鱼类等30余种古鱼类化石;1981年,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中科院院士长张弥曼教授带领于小波博士在曲靖发现并命名了一种肉鳍鱼新种“杨氏鱼”;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曲靖市沾益县东山首次发现了一种“亚洲中泥盆世小肢鱼”化石,即“中华小肢鱼”,是小肢鱼化石在中国及亚洲的初次出土,它对生物学及地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993年,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中科院院士张弥曼教授与朱敏博士在曲靖又发现了“肯氏鱼”化石。
1998年夏天,古脊椎动物学博士朱敏一行来到曲靖翠峰山,找到斑鳞鱼化石的原生层位,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南方是肉鳍鱼类的起源中心;2008年4月至5月,朱敏在曲靖距今4亿多年前的地层中出人意料地发现了一件近乎完整的硬骨鱼标本,并将其命名为梦幻鬼鱼,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鱼类。
2010年,研究人员在曲靖城市郊潇湘水库附近发现了距今4.19亿年前志留纪的初始全颌鱼古鱼类化石,初始全颌鱼化石已演化出硬骨鱼的典型面部特征,可能是已知最早的拥有上、下颌骨和齿骨等面部构造的生物,为研究脊椎动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4年,朱敏和他的研究团队在麒麟区潇湘发现距今4.23亿年前,目前为止志留纪最大的脊椎动物——硬骨鱼,命名为钝齿宏颌鱼。钝齿宏颌鱼体长可达1.2米,远远超过了之前发现的所有志留纪脊椎动物,在食物链中占据较高的位置。这是云南曲靖地区志留纪潇湘动物群(继梦幻鬼鱼、初始全颌鱼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这就否定了早泥盆世埃姆斯期以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动物的论断。(www.xing528.com)
钝齿宏颌鱼(Megamastax amblyodus)复原图
朱敏和他的研究团队经过近8年持续不断的野外考察与发掘,已在曲靖市麒麟区潇湘动物群中取得了若干轰动性的科学发现,包括具有硬骨鱼型边缘颌骨的盾皮鱼——初始全颌鱼,世界上最早的完整保存的硬骨鱼——梦幻鬼鱼,以及志留纪最大的脊椎动物硬骨鱼——钝齿宏颌鱼等。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最迟在志留纪晚期,当时地处赤道的中国云南已经存在一个欣欣向荣的鱼群。有颌脊椎动物已经分化出许多类群,占据了多个生态位,有些体型已经相当硕大,“鱼类时代”也许可以前推到志留纪,大大改变科学界对整个脊椎动物早期演化历史的认识。曲靖古鱼类化石的发现为研究鱼类如何演化为两栖类、如何从低等鱼类进化到高等鱼类,进而演化成为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脊椎动物等问题,提供了有重大意义的标本。
100多年来,地质学家们踏遍了曲靖的山山水水,在距今6.5亿年至3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志留纪”“泥盆纪”的众多种类的古生物化石和新生代高等脊椎动物化石,仅古鱼类化石种类就达30余种,有近百种古生物化石以曲靖的地名人名命名。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在距今300万年以前,曲靖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1980年和1982年,联合国地质考察组两次来到曲靖,作泥盆纪地质地貌及古鱼类化石的考察后,认为曲靖城西郊的寥廓山岩层是世界上最古老且保存最为完整的泥盆纪陆相岩层,其中出土的古鱼类化石,对研究生物进化史和研究泥盆纪地质构造,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证据,有着特殊的宝贵价值,因此,曲靖被称之为“鱼的故乡”“古生物化石圣地”。
2007年10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在罗平罗雄大洼子村附近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地层中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鱼类化石,距今约2.4亿年,随后又发现大量爬行类及其他动、植物化石。经过研究证实其生物门类的多样性、化石保存完整性很罕见,将其正式命名为“罗平生物群”。2011年,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全国首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2011年10月,“入选第六批国家地质公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