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盘江的开凿及南盘江根治工作的历史回顾

南盘江的开凿及南盘江根治工作的历史回顾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盘江历史上就是一条水旱灾害频发的河流。响水坝位于陆良县与曲靖县的交界处的南盘江上。既分流了南盘江洪水,又使东流的江水成为农田的灌溉用水。增强了南盘江的泄洪能力。为了彻底根治南盘江水患灾害,1977年11月至1978年5月,在曲靖地委、行署的统一领导下,在沿岸沾益、曲靖、陆良县委、政府的组织指挥下,举三县之力开展南盘江根治工作。

南盘江的开凿及南盘江根治工作的历史回顾

南盘江历史上就是一条水旱灾害频发的河流。曲沾坝子、陆良坝子地势平缓开阔,蓄水能力弱。南盘江从坝子里穿流而过,江道狭窄、弯曲,江身长,高差小,两岸圩堤低薄,河床高于农田。下游西桥石滩的水位高于上游1.5米,阻水严重。曲靖属高原季风性冬干夏湿气候,季节降水分布不均。因此气候上便形成“春旱秋涝”现象。这样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极易发生水旱灾害。历史上常常是“一日大雨就涝,三日无雨便旱”,“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严酷局面。

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给曲靖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世世代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和大自然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据史料记载,自元、明时期,曲靖人民就开始治理南盘江,修筑堤坝,开挖河渠,控制水势,引水灌溉。所修筑的大大小小的坝圩遍布南盘江两岸的坝区、山区,对农田水利灌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明代官沟、华惠渠、东大沟、西大沟,撤河坝、石坝、响水坝、沟尾坝、胡家坝,庄家圩、黄家圩、郭家圩等等,是曲靖人民兴修水利的历史见证,也成为曲靖村庄的名称,饱含历史韵味。

响水坝位于陆良县与曲靖县(今麒麟区)的交界处的南盘江上。据民国十四年(1925)《陆良县志》载:明天启元年(1621)大旱,盘江断流达6个月之久,在这里修筑了石坝,取名“想水坝”。原坝用石块砌筑,坝修成后,河水从坝上滚流而下,落差较大,发出轰然响声,所以改称“响水坝”。1959年,对响水坝进行重新修建。1960年,在响水坝上建响水坝水库,设计库容1980万立方米,径流面积2486平方千米,水库工程由圬工重力坝、附坝、滚水坝、低孔排沙闸、输水干渠等组成,是南盘江干流上游第一座圬工重力拦河大坝。响水坝水库蓄水后,展现出“高峡出平湖”的美丽风光。水库建成至今,有省内外及许多国家和部门的领导多次采此参观考察。

康熙五十五年(1716),为治理东海水患,时任陆凉知州的河南新安人杜珍,带领陆良人民开挖了一条长达十余千米的人工河,从南盘江干流分水,向南流经沙沟岩,到三岔河后,再向西经清河、赵家沟、黄家圩、水阁、沟尾坝,注入中源泽。不但缓解了水患,而且使沼泽涝洼的东海(下海子)变成千顷良田。杜公河开凿后,杜珍又发动民众,另开灌溉排涝渠两条:一条由三岔河分流,经马家弯子、楼子村、棠梨湾、周家台子、五孔桥、入中原泽;一条由赵家沟分流,经杨家坝、黄旗寨、注入中原泽。既分流了南盘江洪水,又使东流的江水成为农田的灌溉用水。从此,迁来沿岸定居的人逐渐增加,以姓氏聚集而成的村落,络绎相接,发展形成了稻谷主产地和人口最为稠密的三岔河镇。后人为了纪念他治水造田的功绩,将这条河命名为“杜公河”。如此浩大的工程,在当时人口稀少(到公元1752年,杜公河开挖后36年,陆良人口仅47204人)、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完成,令人十分惊叹。杜公河,堪称曲靖古代治水的伟大壮举。

曲沾坝子、陆良坝子内阡陌纵横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泽,为水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乾隆《陆凉州志》中记录了明清时期南盘江的水运发展情况:水路至府城(曲靖),“自州南门外大桥下船,二里,河头;十五里,撤河坝;十里,舟东;五里,洗马湾;十里,河西堡;七里,古城;三十里,响水坝;自坝至府(曲靖)一百二十里,均系逆流而行。”而从府城至州(县)城,沿南盘江顺水而行,特别是从响水坝起,“放舟南下,河无碛砾,直达郡城,舟楫栉比,颇堪乘载”[92]航运已很发达。主要航道有四条:陆良县城至曲靖、沾益航道,陆良县城至马街航道、马街至三岔河航道、三岔河区内杜公河航道。可通航的水道长一百多千米。

水上交通网络的畅通,促进了曲靖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明清时期,形成了许多固定、半固定的市场。清初,江西商人就在陆良阎芳桥建立转运站,经营大锡的马帮从个旧驮运到阎芳桥,改水运由阎芳桥至沾益,后因战乱,转运站停止。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后,马帮从宜良驮运棉纱食盐煤油、川烟等物资至陆良后,再由水运到曲靖、沾益。返回时,把火腿、肥猪、大豆、陶器等物资运回陆良,再由马帮驮至宜良等地。1913年,陆良马街开设法国亚细亚三达水油公司兼贵州转运站。民国九年(1920),云南省政府在陆良县城开设了“盐隆公司”,官运官销食盐,陆良至曲靖的运输,主要依赖南盘江航道。1959年,兴建响水坝水库,陆良通往曲靖的水运停止。各县境内几条水道,主要运输货物,逢赶集也客运。随着农田基本建设和公路建设的发展,水运逐渐减少,到1985年,基本停止。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曲靖人民对南盘江进行综合治理,按“蓄泄兼施,以蓄为主”,“上蓄、中流、下泄、内排”的治理方针,1955年对南盘江沾益段、曲靖县潦浒段、陆良窑上段进行截弯改直。同年开始西桥炸滩,至1977年的20年中,先后用了12年的时间。完成炸滩任务。增强了南盘江的泄洪能力。1960年前,修建了一批中小型水库蓄水防洪。1960年至1961年先后涸复和围垦了南盘江两岸大小30多个湖泽和积水区,使荒海变成了良田。通过这些水利设施的兴建,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开辟了大量农田,促进了农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为了彻底根治南盘江水患灾害,1977年11月至1978年5月,在曲靖地委、行署的统一领导下,在沿岸沾益、曲靖、陆良县委、政府的组织指挥下,举三县之力开展南盘江根治工作。曲靖、沾益两县共投入劳力222.4万个工日,挖除土方317.4万立方米,对两县境内5段12.16千米的盘江干流进行截弯、扩宽、疏河,对九龙山、黑宝滩七炸七凿,取得了治理南盘江的重大突破。

1977年陆良万人会战,人工开凿新盘江

陆良段按照“丢开老河道,重开新河道”的决定,投入劳力1165万个工日,投入资金2329万元,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开凿了从响水坝至西桥上游25.3千米的新盘江。并对老盘江及其主要支流进行了护岸、培堤,兴建涵闸、桥梁等综合治理,使老盘江成为了沿岸灌溉引水和新盘江分洪泄流的重要河道,彻底解决了流水不畅的问题,为抵御灾害、调节用水、农田灌溉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曲靖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93]

新盘江“人工运河”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曲靖人民治理并战胜水灾的伟大壮举。如今的南盘江是曲靖沿岸人民的生命大动脉。老盘江流过的地方是人烟最为稠密的地区,万顷香稻、阵阵飘香;十里荷花、风情万种。新盘江上绿树成荫,波涛滚滚,座座桥梁、长虹卧波;引水渡槽、凌空飞架,到处泛动着一派欣欣向荣的蓬勃生机。昔日夏秋一片汪洋,冬夏荒海点点的苍凉景象已一去不复返了。大大小小的水库星罗棋布,如一颗颗明珠闪耀着光芒;到处河渠成网、田地成方,已成为全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高原上富庶的“鱼米之乡”。

南盘江,这条从远古走来,曾经与人们生死相依,让人们为之情牵命系的狂暴河流,如今已成为造福人民,泽被乡里的幸福江。她将永远与人们同行,带着曲靖人民的梦想,奔向蔚蓝的大海,奔向美好的未来。

【注释】

[1](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2](西汉扬雄:《蜀王本纪》

[3]《史记索引

[4]马立三:《彝族六祖简介》,载云南省民族学会彝学专业委员会《云南彝学通讯》,2012年第10期。

[5]梁晓强:《彝族起源于六祖分支》,《文化曲靖》,243~246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

[6]陇贤君:《中国彝族通史纲要》,29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7]《西南彝志》。

[8]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9]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10]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11]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12](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13]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14](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15](晋)陈寿:《三国志·蜀书·李恢传》。

[16](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

[17](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

[18](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

[19](元)李京:《云南志略》。

[20]《魏书·唐雄传》。

[21](元)李京:《云南志略》。

[22](清)倪蜕辑,李埏校点:《滇云历年传》,82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23]曲靖地区志编纂委员会:《曲靖地区志》,12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24]《隋书·史万岁传》。

[25](宋)欧阳修:《新唐书·两爨传》。

[26](宋)欧阳修:《新唐书·两爨传》。

[27](清)倪蜕辑,李埏校点:《滇云历年传》,87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2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本传。

[29](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南蛮传》。

[30]《南诏德化碑》。

[31](宋)欧阳修:《新唐书·南蛮传》

[32]袁嘉谷:《滇绎》卷二《爨世家》。

[33](唐)樊绰:《云南志》卷四《名类篇》。

[34]段玉明:《大理国史》,201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35]《新唐书·南蛮传》。

[36]梁晓强:《南诏史》,202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7](唐)王蛮盛:《蒙国大诏德政碑》,载(清)王昶:《金石萃编》卷一六〇。

[38]《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二《陆凉州》。

[39]方国瑜主编:《云南地方史讲义》(中),189~190页,昆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1984。

[40]梁晓强:《南诏史》,20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41]梁晓强:《南诏史》,20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www.xing528.com)

[42]梁晓强:《南诏史》,212~21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43]吴乔贵、林文勋、周琼校注:《清代南宁县方志校注》,43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

[44](清)倪蜕辑,李埏校注:《滇云历年传》,175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45](明)诸葛元声:《滇史》卷七。

[46](清)冯甦撰,李孝友、徐文德校注:《滇考校注》,168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47]《广西府志》。

[48]《广西府志·师宗州》。

[49]《元史·地理志》卷六十一。

[50]《元史·地理志》卷六十一。

[51](宋)吴儆:《竹洲集》卷一。

[52]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204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53]樊绰:《云南志》。

[54]《新唐书·南蛮传》。

[55]樊绰:《云南志·物产》。

[56]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八。

[57](宋)王应麟:《玉海》卷一四九《绍兴牧马监》。

[58]《宋史》卷一九八。

[59](宋)吴儆:《竹洲集》卷一《论邕州化外诸国状》。

[60]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九。

[61]《元史·兀良合台传》。

[62]《元史·地理志》。

[63]《徐霞客游记·盘江考》。

[64](清)倪蜕辑,李埏校点:《滇云历年传》,247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65]《明太祖实录》。

[66](清)倪蜕辑,李埏校点:《滇云历年传》,248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67]《明太祖实录》。

[68]《明太祖实录》。

[69](清)倪蜕辑,李埏校点:《滇云历年传》,248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70]袁嘉谷:《滇绎》。

[71]方国瑜主编:《云南地方史讲义》(中),189~190页,昆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1984。

[72](清)倪蜕辑,李埏校点:《滇云历年传》,191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73]云南省曲靖地区志编纂委员会:《曲靖地区志》(第一卷),24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74]林超民:《汉族移民与云南统一》,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5]《元史·兵志·屯田》。

[76]《明史·食货志》。

[77]正德《云南志》卷一。

[78]林超民:《汉族移民与云南统一》,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

[79]道光《元江府志》。

[80]道光《广南府志》。

[81]《红军长征过云南》,41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82]参见中共曲靖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小组编:《曲靖党史资料(第一辑)——红军长征过曲靖地区纪实》(内部资料),1987。

[83]参见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云南全民抗战》,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

[84]参见《曲靖地区志》第一卷,53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85]参见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云南全民抗战》,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

[86]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云南地下党早期革命活动》,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87]参见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转战八千里——边纵西进部队纪实》,德宏:民族出版社,1989。

[88]参见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广西区党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贵州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89]参见中共红河州委党史研究室、曲靖地委史志委、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文山州委党史研究室编:《盘江烽火》,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

[90]参见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云南地方史》(第一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91]参见《曲靖地区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92]清乾隆《陆凉州志》。

[93]参见《曲靖地区志》第四卷,128~129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