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4年开始,上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号召下,远离城市和亲人,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曲靖。他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成为了那个年代曲靖特有的“移民”——三线人。
提起三线厂和三线人,总让那时曲靖的人们感到有些神秘,神秘中透着威严。它所处地理位置的隐秘、国防背景、军事化建制,他们远道而来、五花八门的外地口音,所生产产品——武器、弹药的特殊性……不由的让人联想到军队、军事与国家安全这些庄严而宏大的命题。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应对动荡的世界局势,中央把全国分成一线、二线、三线3个具有军事和经济地理含义的区域。在中西部三线的纵深地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开展了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云南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有利于备战,又具有丰富的资源,成为了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曲靖又称为云南省“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
从1964年开始,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曲靖地区境内各军工企业即先后组建筹建领导小组,并开展各工厂选点筹建工作。先后建立云南铸造厂、云南铸造二厂,云南模具二厂、三厂,云南机器二厂、三厂、五厂,云南包装厂、燃料一厂、水碾一厂、龙江化工厂,云南跃进机械厂、红星机械厂、东山机械厂、金星机械厂、旭东机械厂,国营西南云水机械厂、高峰机械厂、东光机械厂等19家中央和省属“三线”企业,同时建立“三线”企业专门医院一所。各厂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按照“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的军队管理形式实施企业管理。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全国工作重点转移,按中央、省委部署,在对部分企业进行关停并转的同时,其余企业主要进行转轨定向工作,调整内部结构,逐步由指令性计划和生产型转变为计划指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和生产经营型。1980年代初,按国家部署,区内军工企业除停建、合并地方企业或移交地方管理的7个企业外,其余12个企业,先后有11个(后为10个)由生产军品转为生产民品,并形成一定生产规模。先后开发生产的产品有蓝箭LJ130双排座轻型载货汽车、LJ—130A轴距车、LJ—130D柴油车、日本“五十铃”轻型载货汽车,导爆管l600、DMJ—65×36、DMJ—FMl600A型塑料地面覆盖薄膜机组,ZIY—20型单字自动业火雷管、电雷管等。其中蓝箭汽车厂生产的LJ—130双排座轻型载货汽车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并在国家质量抽查中获全国总分第一名,年产上万辆,产品行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
三线工厂的到来,带来了东部的城市文化和先进技术,改变了曲靖的经济和人口结构,促进了曲靖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进步。使曲靖由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地区,一跃成为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经济大市。至1980年代中期,经过调整改革,曲靖的中央、省属“三线”企业与地方机械制造企业一起,基本形成了军工产品制造、农机及农机配件制造、汽车及汽车配件制造、矿山机械制造、建材机械制造、电机电器制造、其他机械制造七大产业结构,拥有工业企业102个,机械工业总产值达2.84亿元(1980年不变价),比1971年增13.2倍,初步形成技术力量雄厚、设备较为先进的工业生产行业,发展成为云南省机械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91]
陆良是云南三线建设的重点。1965年5月到6月间,国防工办派出人员,按照毛泽东“靠山近水扎大营”的指示和林彪“靠山,分散,隐蔽”的要求,在全县境内选址踏勘,决定在群山绵延、山谷交错的板桥、芳华建厂。1965年在板桥公社的张角充建设了云南模具二厂,在响水坝建设了云南机器二厂、云南模具三厂。1966年在板桥公社的龙潭村建设了云南机器三厂,在芳华公社与板桥公社相连的山谷里建设了云南燃料一厂和云南包装厂。每个工厂党、政、工、团设置完备,商店、粮店、医院、托儿所、幼儿园、子弟学校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完全就是一个小社会。(www.xing528.com)
沿专用公路,从板桥向西北方向前行6公里到龙潭村,村旁就是云南机三厂,生产炮弹引信;再前行2公里多,是云南燃料一厂,生产雷管、底火、引信;又前行2公里多,是云南包装厂,生产炸药。燃料一厂、包装厂地处芳华公社境内,因人员进出都从板桥走,所以大家都习惯说工厂在板桥公社。云南机器二厂、云南模具二厂和云南模具三厂分别生产半自动步枪和制造枪械的模具。
六家三线工厂当时有职工四千多人,大量的是部队转业军人,军官当干部,战士当工人。还有从昆明、元谋、曲靖、陆良、宜良等地招来的适龄青年和从大中专院校分配来的毕业生。其中技术骨干主要来自东北、西安、山西、北京、上海、重庆等内地老厂。另有家属小孩几千人。总人数近万人。
三线工厂的建设者们发扬革命战争时期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深山老林里“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用激情浇铸起共和国的军工基础,熔铸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伟大精神。这不仅是三线企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成了曲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的深入,根据国务院三线建设改造办公室“就地适当集中”原则和中央关于“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云南机器二厂、云南机器三厂、云南模具二厂、云南模具三厂1981年停止军品生产,转产民用产品,1986年从陆良搬迁到曲靖。云南燃料一厂、云南包装厂因其产品特性,继续留在陆良。
1986年后,位于马龙的国营西南云水机械厂、高峰机械厂、东光机械厂等中央直属三线厂迁出曲靖,位于宣威羊场的云南铸造厂也搬到了昆明。三线工厂迁走后,留下的厂房、办公楼及生活区保留了下来,成为三线工业遗址,成为那段光辉岁月的历史的见证,成为曲靖人民的永久的记忆。
随着国家“军民融合”的步伐,“军转民、民转军”又成为了时代的强音。曲靖保留下来的三线厂和地方企业能否抓住历史机遇,在“军民融合”的大潮中,成长成为共和国国防建设的参与者,成为曲靖工业强市的排头兵,续写曲靖三线企业的辉煌,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