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陆良华侨农场的建立与归难侨的安置

陆良华侨农场的建立与归难侨的安置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那个年代,陆良华侨农场是云南的骄傲。20世纪60年陆良华侨农场代开始接收安置来自印度、马来西亚等国的归难侨,并改由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领导,委员会委托云南省华侨事务处管理该农场。1974年10月撤销军管,更名为国营陆良华侨农场,隶属省农垦总局。陆良县华侨农场先后安置了来自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日本、泰国、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的3900多名归国华侨难侨。

陆良华侨农场的建立与归难侨的安置

当你走在陆良的大街小巷,坐在陆良开往昆明曲靖的客车上,不时会迎面碰到一个或几个皮肤黝黑、眼窝深陷、头发卷曲的外国人,或者正巧他(她)就坐在你的近旁,讲着带有陆良口音和异国风味的普通话。你千万不要认为他们是外国人,他们就是陆良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受排华风波影响而回归祖国求生的归侨或他们的后代,居住在陆良华侨农场

1976年回国的越南归侨

陆良华侨农场始建于1954年10月,是一个以农业为主集农工商贸为一体的综合性国有农业企业。地处云南第一大高原平坝——陆良坝子中央,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曾因装备了先进农业机械而成为云南第一个机械化农场,当时隶属省农业厅管理。在那个年代,陆良华侨农场是云南的骄傲。

20世纪60年陆良华侨农场代开始接收安置来自印度、马来西亚等国的归难侨,并改由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领导,委员会委托云南省华侨事务处管理该农场。从1970年开始,农场实行军事化管理,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独立第四团。1974年10月撤销军管,更名为国营陆良华侨农场,隶属省农垦总局。1978年,农场划归云南省侨办领导管理,并开始大批接收安置越南等国的归侨和“印支难民”。

作为国家接收安置归难侨的全国84个基地之一,曲靖市唯一一家华侨农场。陆良县华侨农场先后安置了来自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日本、泰国、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的3900多名归国华侨难侨。几十年来,他们早已在陆良安居乐业,与陆良社会融为一体,并将原所在国五彩斑斓的文化带到陆良来,领风气之先。(www.xing528.com)

华侨农场的华侨,他们在生产生活之余,穿着奇异的服装,骑着难得一见的外国摩托车、时尚轻便的小轮圈自行车,走村串寨,为村民拍照、摄像、修理电器。车上驮着双喇叭的收录机,音量开得很大,陌生而好听的音乐流行歌曲、音乐广播剧随着他们的身影传遍了陆良的村村寨寨、田间地头,成为那时陆良的一道风景

20世纪80年代,当官方和主流媒体还在对年轻人留长头发,着牛仔服、喇叭裤、花衬衣大惊小怪、争论不休的时候,对来自港台、东南亚的“靡靡之音”——流行音乐进行封杀的时候,陆良城市乡村的青年人早已将骑小轮圈自行车、大胆着装、听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这其中固然有年少轻狂的反叛与盲从,但奇装异服、鲜衣丽马的背后,是对旧有思想模式、文化的反思,对自我的挑战,是对新事物、新文化的感知、认同和接受,随之而来的是思想的解放,新思维、新的生活方式的建立。当时之际,陆良领曲靖乃至云南时尚文化潮流之先。

几十年过去了,生活在陆良的归难侨已有1000多名投亲靠友到香港、澳门、美国、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0多个地区和国家定居。他们与居住在海外的亲友血脉相连,经常探亲互访,互通有无,形成了涉侨涉外、联系广泛的国际社会关系,把陆良和世界联系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