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曲靖史话》:杞国与邕州古道

《曲靖史话》:杞国与邕州古道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杞国是南宋、大理国时期,由彝族先民东爨乌蛮弥勒、师宗二部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自杞国1100年建立,至1260年为蒙古所灭,立国共160年,传六代君主,大体与南宋王朝相始终。段思平即位后,对滇东三十七部给予特别优抚,通过免税、封赐、联姻等措施,将滇东三十七部纳入其统治集团,成为段氏统治滇东地区的代言人。宋绍圣元年,高昇泰废段正明自立,国号“大中”,改元“上治”。绍圣四年“段正淳立,改称后理国,以高泰明为相。”

《曲靖史话》:杞国与邕州古道

自杞国是南宋大理国时期,由彝族先民东爨乌蛮弥勒师宗二部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自杞国1100年建立,至1260年为蒙古所灭,立国共160年,传六代君主,大体与南宋王朝相始终。鼎盛时,其疆域北至曲靖,南达红河,西抵昆明,东到广西红水河,成为一个雄跨三省区的强大部落王国

后晋天福二年(937),段思平在东爨乌蛮三十七部的支持下起兵东方,灭“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段思平即位后,对滇东三十七部给予特别优抚,通过免税、封赐、联姻等措施,将滇东三十七部纳入其统治集团,成为段氏统治滇东地区的代言人。

宋绍圣元年(1094),高昇泰废段正明自立,国号“大中”,改元“上治”。高氏由后台跃上前台,取代了段氏的统治。绍圣四年(1097)“段正淳立,改称后理国,以高泰明为相。”[44]高氏虽还国予段氏,但“一凡赏罚政令皆出其门……时国人称之为‘高国主’”。[45]高氏“一门之盛,半于大理”[46],成为朝政大权实际控制者。高氏遍封子孙于“八府”“四郡”,不仅让滇东三十七部缴纳沉重的贡赋,还以鄯阐(昆明)为龙头,逐步蚕食三十七部的领地,三十七部的生存权受到严重威胁。

滇东三十七部中的师宗部、弥勒部,“唐为东爨乌蛮弥鹿部所居,大和间(827~835)南诏蒙氏并其地,宋时析为师宗、弥勒二部”[47],是唐时乌蛮七大部落之一卢鹿蛮的后裔。关于师宗部、弥勒部名称的由来,“宋时,爨蛮居岩浪,其后有师宗居匿弄甸,号师宗部”,[48]“昔些莫徒蛮之裔弥勒得郭甸(竹园)、巴甸(弥阳镇)部笼而居之,故名其部曰弥勒”[49]。在反对大理高氏贵族的压迫与扩张中,师宗、弥勒部发展壮大起来,“蒙氏、段氏莫能治”[50],成为滇东各部的核心力量。就在大理国大小领主争权夺利,国势衰退,社会动荡之际,滇东乌蛮三十七部中的“于矢部”统一了贵州南部地区,建立“罗殿国”;师宗、弥勒二部兼并邻部和大理国东部边境郡、县的一部分土地,建立了独立王国,并以国王“自杞”的名字作为国名,自号“自杞国”。

自杞国为些么蛮建立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些么蛮即“徙莫祗蛮”,“其人皆长大勇悍,善骑射,好战斗”。[51]自杞国建立后,由于部族的团结和国力的强盛,滇北和滇南各部族也纷纷加盟,疆域更加广阔,“至其国王阿己“阿谢柄国,善抚其众,诸蛮比多附之,至有精骑万计”。自杞强盛之时,地域包括今贵州兴义、云南罗平、师宗、泸西、弥勒、丘北等地。[52]

自杞国实行民兵制,即部落之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军。“部落之民,桑田之余便习战斗……每出军征役,每蛮皆携粮米一斗五升,各携鱼脯,此外无供军粮者,蛮军忧粮易尽,心切于战。用军之次,前面伤刀剑者许将息,傥背伤刀剑辄后退者,即刃其后”[53]。部落人员“尚战死,恶病亡”[54],这种严格的奖惩制度和尚武精神,为自杞国拥有一支强悍的武装力量奠定了基础。

关于自杞国的记载,大多与“广马”相联系。所谓“广马”是指宋朝廷由广南西路所买之马。自杞国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同中原汉族政权战争最为频繁的历史时期。从960年北宋立国,到1279年南宋灭亡,三百多年间宋王朝先后经历了夏、辽、金和蒙古的南侵。1127年,宋朝廷南迁杭州,失去了北方的战马来源,因此不得不寻找新的战马来源。云南出产战马,产于大理。云南马“尾高,尤善驰骤,日行数百里”[55]。因此,南宋王朝把目光投向了云南。绍兴三年(1133)春,南宋王朝于邕州置司提举买马,博易场地在邕州以西的横山寨(今广西田东县平马镇),“市于罗殿、自杞、大理诸蛮”[56]。“邕州置马司后,自是岁得千匹”,“绍兴十一年达二千四百五十匹”。[57]云南的大批战马,支撑了南宋王朝的半壁江山。

自杞本不产马,全靠贩马起家。“大理连西戎,故多马”。[58]大理国想到与南宋市马,但北有罗殿国、自杞国,南有特磨道阻隔,不得而通,故自杞、罗殿皆贩马于大理,而转卖于南宋,垄断了南宋的广马贸易。

自杞国以弥鹿川(师宗、泸西、弥勒一带)为根据地,联合维摩部(丘北)、罗雄部(罗平)、落温部(陆良)、落蒙部(石林),坚决反对后理国对滇东各部族的压迫与剥削。自杞国建立中期,为了有效抗击后理国对三十七部土地的侵吞与蚕食,更为了适应与南宋政府市马所获得的巨大经济利益需求,自杞国把自己的势力范围向西发展到阳宗部(宜良)、罗伽部(澄江)、步雄部(江川)、休制部(玉溪)等滇中地区,并攻破善阐府(昆明城),杀死领主高明清向东跨过南盘江,发展到贵州兴义、安龙,直抵广西红水河,与南宋地界接壤,从而打通了与南宋直接市马的经济通道。(www.xing528.com)

大理国的马匹等战略物资经过曲靖运往邕州,源源不断供给宋王朝,支撑着大宋王朝与金国、蒙古的战争。这条以大理为点,途经中庆路(今昆明),折向东南,经宜良、天生关、赵夸(今陆良召夸)、师宗、罗平、贵州兴义、郑屯,过南盘江至贵州安龙、广西隆林、巴蕉关、上林、果化、隆安、大滩驿到达南宁府的南行古道,史称“邕州古道”,也称“战马古道”。

“蕃每岁横山所市马二千余匹,自杞马多至一千五百余匹,以是国益富,拓地数千里,服属化外诸蛮至羁糜州境上。”[59]自杞国独占横山寨市马数量的四分之三,一百多年间每年都将价值二十余万两白银的数千匹战马通过“邕州古道”输往南宋,丰厚的利润使自杞国人把贩马作为主要的经济支柱。自杞国人对南宋不但送去了战马,还送去了云南奇货。“蛮马之来,他货亦至,蛮之所携麝香、胡羊、长鸣鸡、披毡、云南刀及诸药物。”[60]自杞以贩马致富,以战马经济立国,在这短短的百余年中,势力已超出罗殿之上,一跃而起成为西南地区仅次于大理国的最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

宋宝祐元年、大理国段兴智天定三年(1253)秋,忽必烈征大理,蒙古军队“革囊渡江”,丽江主麦良不战而降。十二月,大理城被攻破。宋宝祐二年(1254)春,兀良合台攻下善阐,生擒国王段兴智。天定五年(1255),兀良合台挥师滇东,突破自杞国的长城防线,接连攻取乌普笼(石城,今曲靖)、落温(今陆良)、落蒙(今石林)三城,又下赤秃哥山寨(盘县、普安一带)。宋宝祐五年(1257),破阿僰国(建水一带),攻下阿鲁城,荡平滇东,自杞国国王及其部属人员游居于兴义、罗平的南盘江一带继续抗战。直到宋开庆元年(1259),兀良合台渡都泥江(南盘江)进攻南宋广西前线,国王郍句还派人给南宋边关守将送去重要的军事情报。

从1254至1260年的六年时间里,自杞国全民皆兵,进行了6年的抗蒙战争。双方20余万大军在滇东高原逐城逐寨、逐山逐水争夺厮杀,“合剌章(蒙语,乌蛮)战士众多,防守甚力,逐日搏斗,蒙古军不久仅存二万人”[61],是一贯以长途奔袭、速战速结取胜的蒙古军所未能预料的,也是蒙古军征战以来损兵折将最多的战役。自杞国最终抗战失败,但自杞国消灭了蒙古军十万兵马,耗尽自己的全部军队,为南宋王朝抵抗蒙古赢得了宝贵的战略准备时间。

元朝统一云南后,为了加强统治,元宪宗七年(1257),在自杞国中心建立落蒙万户府。“至元十二年,籍两部为军,立广西路,十八年,复为民。”[62]至元二十七年(1290),改师宗千户为师宗州,改弥勒千户为弥勒州。

自杞国不复存在,战马贸易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至元三十一年(1294),赛典赤派爱鲁开辟乌蒙路,即东驿道,从胜境关出云南,“邕州古道”一度沉寂下来。明清时期,“邕州古道”成了王朝经略云南的重要通道道之一。明代土司腾龙在安笼所结点上开辟了过普渡河、经扁担关、穿普定、达平坝(今贵州安顺东北)的全长300余里的“罗平路”,清代云贵总督鄂尔泰于这条古道上设置25个驿站,使邕州古道成了官道,滇粤“铜盐互易”的主干线,云南每年所需的一二百万斤粤盐和广西所需要的四五十万斤滇铜,都通过这条官道完成交易与运输。当时,罗平富乐因铅矿的开采,在乾隆间一时成为“五省通衢”之地。

随着时代的变迁,“邕州古道”的称谓也不断变化,邕州古道、战马古道、中庆至邕州道、南行古道、粤西道、百色大道,都曾是它的名字。今天陆良板桥白塔的合峰村古驿道、三岔龙海山龙凤寺古驿道,都是邕州古道的历史见证。邕州古道,就是一条曾经辉煌的滇粤文化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