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今天的四川西部、南部,以及云南、贵州地区,是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其中较大的有夜郎、且兰、滇、邛都、昆明、都、冉、白马等,他们互不统属,泛称为“西南夷”。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又载:“滇王者,其众数万人,其旁东北有劳浸、靡莫,皆同姓相扶。”[9]留下了关于云南、关于曲靖最早的文字记载,让我们知道那时的曲靖叫“劳浸、靡莫”,“其人皆椎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10]他们把发髻梳成椎状,衣襟向左,聚成村落居住,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遣唐蒙往谕夜郎侯,置犍为郡,开始了对西南夷的经营。但朝廷忙于与匈奴争夺西北边地,无暇顾及西南。但出于遏制南越的需要,“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稍令犍为自葆就”。[11]元鼎六年(前111)平南夷,“其后县十二,户十万”。[12]今天曲靖市下辖的会泽,时称堂琅县,包括今天的会泽、巧家、东川;沾益县,时称宛温县;宣威市,时称存鄢县,同属犍为郡,是曲靖最早设立的三个县。
元鼎六年(前111),中郎将郭昌、卫广率领八校尉兵平定且兰,分犍为郡南地置牂柯郡,设十二县,由夜郎王统领。属于今天曲靖市下辖的有平夷县(今富源)、漏卧县(今罗平)、漏江县(今泸西、师宗部分),三县均隶属于牂牁郡。
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以名将郭昌为统帅,“发巴、蜀兵击灭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13]巴、蜀之兵大举进功劳浸、靡莫,攻城略地,一直兵临滇国都城——滇池(今晋宁)城下,滇王被迫举国投降,接受西汉的统治。汉武帝赐予滇王尝羌“滇王王印”,置益州郡,治所在滇池县(今晋宁)。此后,西南夷大部分地区都被纳入西汉的版图。(www.xing528.com)
益州郡的设置,是中原王朝对云南实施全面统治的开端。汉王朝在云南设立二十四县,在劳浸、靡莫之属的今曲靖地区设置了味县(今麒麟)、牧靡(今寻甸)、铜濑(今马龙)、同劳(今陆良)等县,隶属于益州郡。郡县制的设置,改变了西南夷诸部林立、不相统属的局面,有利于中央王朝管辖治理和诸部族经济政治文化发展。
汉初,汉高祖刘邦为了维护中央统治的稳定,防止反叛,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外,同时又推行封国制。郡直属于中央,封国则由分封诸王统治,形成封国与郡县并存的郡国制度。郡、国是西汉的一级行政区,郡的最高长官称郡守,后改称太守,国的最高长官称相;县是第二级行政区划,万户以上的大县的长官称县令,万户以下小县的长官称县长。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断攘夷拓边,开疆拓土,将汉初的两百余万平方千米拓展到四百余万平方千米。面对历史上空前辽阔的疆域,汉武帝除了增设郡县外,首创了以州刺史部为监察区的做法,建立刺史制度。十三个刺史各负责本部即一个地区的若干郡国,并逐步演变为州郡县的三级建制。同时,在边夷地区实行“边郡制度”,并推行“移民实边”政策,扶持当地部落酋长管理属地,免除百姓税赋;迁徙中原汉族士卒、豪强及罪人“实边”,垦殖、屯田,实现了中央政权最早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边郡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对今后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汉时期区曲靖境内郡县基本沿袭西汉设置,部分县归属有所调整,除存鄢(今宣威)并入犍为属国的汉阳县(今威宁),堂琅县(今会泽、巧家、东川)并入朱提郡(今昭通)外,其余各县的隶属未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