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的广大地区,是蜀国统治下的区域,因蜀汉以巴、蜀为根据地,其地在巴、蜀之南,所以称为南中地区。
三国早期,南中地区较为稳定。建兴元年(223)刘备死后,南中地区的土著大姓和夷帅开始倒戈反蜀。建兴三年(225)三月,诸葛亮统军南征,从成都出发,沿岷江而下至今宜宾。然后兵分三路,讨伐南中。诸葛亮亲率西路主力军,溯金沙江而上至越巂,斩高定,克越巂,南入益州。“五月渡泸”,下堂琅,入味县,降服孟获,平定南中。
南中平定后,诸葛亮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将郡治由滇池县移到味县,使味县(今麒麟区)成为继滇池县(今晋宁)之后的云南第二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蜀汉在南中四郡的基础上,分建宁、越嶲置云南郡,又分建宁、牂柯置兴古郡,使滇东地区第一次成为一片独立的行政区域。
建兴十一年(233),蜀汉将庲降都督府由平彝移至南中腹地味县,使早在建安十九年(214)就设置的专事招降南中大姓和夷帅的庲降都督正式成为一个军事管制机构和行政统治机构,统辖南中七郡,管辖范围由60县增至62县,其区域包括今天的云南全省、四川南部、贵州西部,使曲靖成为了南中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诸葛亮采取“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允许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扶持夷化的南中大姓和汉化的渠帅治理南中,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时,曲靖境内味县、牧靡、铜濑、同劳、存鄢属建宁郡,堂琅县属朱提郡,宛温、漏卧属兴古郡。
蜀汉魏景元四年(263)春,司马昭派三路大军伐蜀;冬,刘禅降魏,蜀国灭亡。西晋泰始元年(265),司马炎簒魏建立西晋,南中地区从蜀汉转为司马氏的统治。泰始六年(270),西晋“以益州大,分南中四郡(建宁、云南、永昌、兴古)为宁州,婴(鲜于婴)为刺史”,[23]州治设在建宁郡郡治所在的味县。西晋在全国设置了十九州,宁州为全国十九个州之一,改变了南中历来为巴蜀附庸的状况。味县成为继滇池县之后云南第二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www.xing528.com)
泰康三年(282)八月,晋武帝废宁州入益州,设南夷校尉,元康中又改为镇蛮校尉,李毅任校尉,统兵镇守南中。太安元年(302),西晋复置宁州,增统牂牁、益州、越嶲三郡,合领七郡,以李毅为刺史。太安二年(303),将建宁郡西七县划出,设益州郡,永嘉二年改为晋宁郡。此后宁州即辖有八个郡,即建宁、晋宁、云南、朱提、越嶲、牂牁、兴古、永昌八郡,其范围“几遍全滇兼黔、蜀及越南之边也”。[24]所以《爨龙颜碑》有“八郡监军”一职。
西晋王朝希望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把南中诸郡分小,以分化南中大姓势力,改变“晋弱夷强”的局面,结果导致南中地区扰攘纷乱,战乱重开。太安元年(302)秋,建宁、朱提大姓毛诜、李叡、李猛率领数万之众联合反晋,驱逐太守杜俊、雍约。李毅派兵镇压,杀毛诜,李叡、李猛逃走,投奔遑耶五茶夷帅于陵承。太安二年(303),于陵承请求李毅饶恕李叡,得到答复后,李叡回到建宁。李毅不守承诺,杀了李叡,从而激怒了以于陵承为首的南中大姓。“光熙元年(306),五茶诸夷围宁州。”[25]李毅卧病在床,不能督战,上疏请救。“会晋室多故,终不能达。”[26]李毅死后,“众推毅女秀领州事”,[27]晋王朝在宁州的统治处于瘫痪。
西晋永嘉四年(310),晋王朝派王逊为南夷校尉兼宁州刺史。王逊依靠南中大姓上层的支持,征伐诸夷,杀夷帅于陵承及中小大姓数十家。反叛被镇压下去了,但王逊的大肆屠杀,夷与晋(汉)士人皆惶恐不安,社会动荡不安。
东晋“咸和八年(333),李雄遣将李寿陷宁州,宁州刺史尹奉举城降”。[28]南中地区被大成国控制。东晋咸和九年(334)春,大成国将宁州分为宁州、交州两州,以爨琛为交州刺史、霍彪为宁州刺史。封李寿为建宁王,节制两州。
东晋咸和十四年(339),东晋广州刺史邓岳伐蜀,“建宁太守孟彦率州人缚宁州刺史霍彪降晋”[29]孟彦投晋,趁势兼并了霍家部曲。接着,李寿派兵追杀孟彦,孟、霍两家大姓同归于尽,而爨氏独强。以交州刺史爨琛为代表的宁州爨氏家族势力,开始雄霸南中,结束了南中大姓长期纷争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