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珠江源头、盘江流域的远古人类

珠江源头、盘江流域的远古人类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富源大河遗址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曲靖、云南、中国乃至亚洲和世界的一件大事。这条千古悠悠的河流,是今天大河乡的重要水源,也是古人类择水而居的首选。发现人牙3枚,以及火塘、烧骨等人类居住后遗留的重要遗迹和遗物。富源大河遗址的发现,把曲靖人类历史推进到距今10万年前,证明在距今4万~10万年前,南盘江流域的曲靖就有人类的活动。2013年12月,尖角洞遗址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珠江源头、盘江流域的远古人类

2006年,曲靖富源县大河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国家评定为当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而且名列榜首。由此,富源大河遗址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曲靖、云南、中国乃至亚洲和世界的一件大事。

富源大河遗址位于曲靖市富源县大河镇茨托村的癞石山山上的洞穴里,海拔1743米,地理坐标为北纬25°32′12″,东经104°18′37″,山下是大片的稻田。块泽河穿大河乡,在大河乡段形成美丽的大河河曲风光,绕癞石山缓缓流过。这条千古悠悠的河流,是今天大河乡的重要水源,也是古人类择水而居的首选。癞石洞依山傍水,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植被丰茂。

1951年,当地村民在开山采石时,炸开了保存有该遗址的癞石山洞穴。洞穴坐北朝南,山下的稻田原来是水塘,20个世纪50年代被改良成农田。1986年,村民在洞里发现大量体型较大的动物骨头,被村民们称之为“龙骨”。因没有更多对村民们来说有用的东西,这件事就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1997年2月,癞石山洞穴再次被当地专业人士发现。1998年8月初,由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牵头的专家组进行实地探查,获得一批动物化石标本及30余件石制品。1999年12月,经省文物部门进一步调查后确认为旧石器时代遗址。

2001年、2002年、200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3次对大河遗址进行发掘,共出土各类石器、石料等文物2400余件,其中石器居多,种类有砍砸器、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石球、石片、石核等。发现人牙3枚,以及火塘、烧骨等人类居住后遗留的重要遗迹和遗物。同时,还获得同时期伴生动物剑齿象、犀牛豪猪、貘、鹿、马(云南马)、羊、野猪、竹鼠、大熊猫、虎、熊、最晚鬣狗古生物化石300余件。经对发掘中采集的标本进行科学测定,这些出土文物为距今4万~10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富源大河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世界文明史上揭秘人类进化关键时期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研究现代人类的起源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2006年,富源大河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国家评定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名列榜首。

大河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掘及研究成果公布后,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张淼水认为:大河遗址保存完整,在洞穴中发现的人类活动痕迹和多个文化堆积层,反映了这个时期中国也拥有高度发达的旧石器时代的文明,弥补了4万~10万年期间中国人类活动的空缺。时任中国考古学会会长的徐苹芳先生认为:“云南富源大河旧石器洞穴遗址有文化内涵,代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考古界的一种追求。”曾留学法国且专门研究莫斯特文化的张璞博士认为:“富源大河的石制品无论是技术学上还是类型学上都与典型的莫斯特文化无异,简直就像欧洲莫斯特文化的翻版。”

当年的《北京日报》发表专文论述道:“长期以来,旧石器时代的文明只在欧洲地区熠熠生辉,而在亚洲地区一直默默无闻,以至于科学界有一种论断,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是旧石器文明缺失的地带。大河遗址反映出亚洲与欧洲一样,拥有高度发达的旧石器时代。”

富源大河遗址是中国目前仅有的具有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典型文化——莫斯特文化特征的遗址。大河遗址位于南盘江的支流块泽河畔。富源大河遗址的发现,把曲靖人类历史推进到距今10万年前,证明在距今4万~10万年前,南盘江流域的曲靖就有人类的活动。

1983年8月,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文物工作者对宣威县格宜镇尖角洞进行调查,采集到部分动物骨骼化石、石器和较多陶片,后经省、地、县三级文物部门联合复查后,确认尖角洞为新石器时期洞穴遗址。

格宜尖角洞新石器时期洞穴遗址位于宣威市格宜镇启文村南1.5千米的小红山上,洞口朝南,高8米、最宽处6米;洞深1千米,呈斜坡向内延伸。洞内高大宽敞,最宽处30米,面积1800平方米;最高处15米,光线可及洞穴70米深处。洞口距地面高约100米,有三角形斜坡与地面相连,交通较为便利。小红山地处格宜盆地南部边沿,南北走向,属乌蒙山东列山系。山高200余米,周边地形狭长,南高北低,华泽河从山北环流而过。(www.xing528.com)

2002年,曲靖、宣威两级文物部门对尖角洞遗址进行发掘,出土和采集到陶片6000余件,石器66件。其中石器从石料到初加工的半成品、磨制完成的成品一应俱全;从器型上,有双肩石斧、有肩有段石奔、梯形石奔、弓背石奔、石箭镞、穿孔石刀、球形石等;从石质来分,有玄武岩、燧石、砂岩凝灰岩等,极为丰富。[1]

尖角洞遗址出土的陶器与石器

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还有少量的夹砂黄褐陶,器型种类有罐、碗、盘、瓶、双联器、纺轮等;纹饰有刻画纹、印纹、签刺纹、网纹、方格纹、水波纹、弦纹、直线纹、斜线纹、挂弧纹以及附加堆贴装饰和各种形状的乳丁纹。器型均为小型器,其中罐、瓶绝大部分底部均内凹,平整的极少。罐口以敛口的数量较多,敞口的其次,侈口的较少;瓶为盘口,数量较少;碗、盘基本上都是圈足器。陶器以高圈足器和双联器最具特色,特别是在口沿装饰复杂多样的纹饰,体现了先民们较高的审美及工艺水平。

尖角洞遗址出土的石器与滇池区域出土的器物相似,陶器的质地、器型又和滇东北地区的昭通闸心场和鲁甸马厂出土的陶器组合相类似。而石器除共有的特征之外,一些带个性特征的石器在同时期同类遗址中均不多见,反映了尖角洞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从石器中的有肩有段石奔及印纹陶器来看,与东南沿海百越民族创造的“普遍盛行印纹陶器和代表器物是有肩和有奔石石奔”的新石器文化特征相同,表明尖角洞遗址的先民当属“百越”族群之一,并且“这些器物的主人,是曲靖古老民族的直接先人”。[2]

尖角洞遗址是曲靖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洞穴遗址,填补了曲靖新石器时期历史的空白,扩大了云南新石器时期文化分布的范围,为研究曲靖新石器时期及其与周边地区的文化联系提供了重要的证据。2013年12月,尖角洞遗址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推进,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宣威来宾龙洞新石器时代遗址、宣威宝山发窝新石器时代遗址,陆良大莫古爱位村古文化遗址和陆良大莫古甘河村小海子新石器采集点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磨制石器和陶器。宣威位于北盘江流域,陆良位于南盘江流域,这些遗址的不断被发现,证明这一时期,南盘江、北盘江流域都已经有了人类的活动,而且生活在盘江流域的人们已经进入新石器时期,开始从洞穴走向广阔的田野

曲靖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石器和陶器制作精细,器型考究,既有中原出土的同时期石器文化特征,跟滇池区域和滇东北区域出土的器物相类似,又兼有夜郎文化和百越文化的特点,这与曲靖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之地的地理位置相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总是在地缘相近的地区之间发生,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同时,也表明了新旧石器时代居住在盘江流域的人类,是同时期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之一。他们凭借这些简陋的石制工具,跟洪水猛兽顽强地斗争,艰难地繁衍、生息,为创造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大量的陶器出土,充分证明盘江流域的先民已经发明了取火的方法,能够掌握和使用火,而且能够制作和使用陶器。火的发明与陶器的制作与使用,就能够以火御寒、烧制和烹制食物,说明当时生活在盘江流域的人们已经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蒙昧时期,达到了较高的文明水平。

盘江流域的远古人类,他们依乌蒙、饮盘江,逐水而居、择穴而栖,在盘江流域沿岸的高山峡谷间、丘陵地带和湖积平原上,从事原始定居的农耕生活,在滇东大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与巍峨的乌蒙山、不息的盘江水一起,是曲靖历史的开创者与见证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