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胶东十勇士:英烈马石山的热血

胶东十勇士:英烈马石山的热血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军在胶东的碉堡马石山位于乳山县西面,因石头酷似马而得名,东西走向,绵亘十几公里,地势险要,是敌人拉网扫荡的“收网”之处。胶东军区指挥机关和区党委、行政主任公署等党政机关团体常驻马石山周边各村,敌人企图在马石山将抗日军民一网打尽。夜幕时分,敌人在马石山四周燃起了篝火,持枪来回巡视。中午,日军调集大量兵力从马石山南面和东西两侧又一次向山顶发起猖狂的进攻。

胶东十勇士:英烈马石山的热血

为了带领百姓突出敌人的包围,他们不顾个人生死安危,三次往返于敌人的火网,将1000多名群众安全护送出去。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们不退缩,勇敢向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到死也没有留下一份完整的名单,人们不能说出他们的全部名字,只能用“马石山十勇士”来称呼他们。他们就是在马石山营救抗日军民的胶东军区5旅13团7连2排6班的十名战士,虽然人们不能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字,但是作为一个英雄的群体,他们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1942年11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亲自指挥日伪军两万多人,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开始空前规模的大“扫荡”。敌人采取拉网大扫荡的方式,对胶东根据地不落一村一户、不漏一山一沟进行搜索,“梳篦”前进。为了彻底搜索,日伪军每天只行进十几公里,白天摇旗呐喊,夜间就地宿营,无山不搜、无村不梳,稍有动静,便鸣枪示警,只要一处枪响,便四处一起开火。莱阳、海阳、文登、牟平、栖霞、福山等地成千上万的群众都被“网”了进来,人们纷纷向马石山逃命。

▲日军在胶东的碉堡

马石山位于乳山县西面,因石头酷似马而得名,东西走向,绵亘十几公里,地势险要,是敌人拉网扫荡的“收网”之处。胶东军区指挥机关和区党委、行政主任公署等党政机关团体常驻马石山周边各村,敌人企图在马石山将抗日军民一网打尽。

被围困的群众有2000多人,听着敌人的枪声越来越近,惊慌地乱成一片,正在大家走投无路的时候,从西面来了十位八路军战士。他们是胶东军区5旅13团7连2排6班的十名战士,几天前去东海军分区执行任务,归途中发现被敌人“网”在此处,决定留下来带领乡亲们突围。他们已经分批带走了很多老乡,现在返回来准备把困在马石山前的乡亲救出去。

人们看到八路军来了,心中一下感觉有了希望,他们把十位战士围起来,向他们诉说周围的情况。听着乡亲们的诉说,战士们心中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他们抱定誓死掩护群众突围的决心。班长王殿元用亲切的目光望着乡亲,亮开嗓子说:“乡亲们不要怕,咱们地熟、路熟,还愁冲不出去吗?乡亲们尽管放心,我们带领你们往外冲,有我们在,就有大家在……”

王殿元刚说完话,一位白发苍苍的大娘将两个孩子带到了他们面前,动情地说:“这两个孩子的爹妈是为打鬼子牺牲的,上级把他们寄养在我家,说什么也要想办法将他们带出去,让他们长大了给爹娘报仇!”听着大娘的述说,战士们心如刀绞,大个子战士赵亭茂用坚定地口气对大娘说:“您老人家将孩子交给我吧,只要我老赵在,就一定能把两个孩子带出去。”赵亭茂是6班的机枪射手,和王殿元都是13团7连的老兵,参加过上百次的大小战斗,是6班的战斗骨干。

班长王殿元做了最后动员:“各位父老乡亲,请放心,我们是人民子弟兵,是共产党、毛主席教导出来的革命战士,生死和大家在一起。我们一定把大家带出去!”

夜幕时分,敌人在马石山四周燃起了篝火,持枪来回巡视。王殿元同大家分析了敌情,认为敌人很可能在天亮后在马石山“收网”,对抗日军民进行大屠杀,遂决定连夜带领群众突围出去。当天夜里,日军没有上山,半夜过后,乡亲们在十名战士的带领下,悄悄来到西北面的一条大沟里。日军在沟口两面的山包上燃起火堆,席地而睡,准备第二天的扫荡。经过侦察,为了缩小目标,班长王殿元决定分两次向外突围。他带领李贵等三位战士,分别爬上沟两侧的山脊,向不远处山包上的火堆摸去,他们借着火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巡逻的哨兵杀掉,并顺势将火堆旁的零散敌人刺死,在包围圈上撕开了一个缺口。困倦的敌人没有发现这个缺口,王殿元等十战士带领紧群众分别从这几条突围口有序冲出,奔向安全地带。

送走第一批突围出去的乡亲,王殿元带领九位战士返回转移第二批群众。当第二批群众刚爬上土岭时被敌人发觉了,疯狂的敌人追上来,机枪、步枪一齐向突围的人群扫射。情势危急,王殿元立即向战友喊道:“机关枪吸引敌人火力,其他人跟我来,坚决顶住敌人!”大个子机枪手、小个子弹药手立刻将火力吸引过来,一些群众趁此机会,拼命向土岭下奔跑。

激战中,十几个日军向王殿元带领的战士周围包抄过来,双方展开短兵相接的白刃战。战士们毫无畏惧,与敌人拼起刺刀,最后以6班胜利告终。但6班也付出了血的代价,战士王文礼英勇牺牲,班长王殿元等人负伤。

当6班勇士们护送完沟内最后一批群众冲出沟口准备转移的时候,一位十几岁的小姑娘向战士们哭诉,她全家还没有出来,全在西南面的沟里。那里还有尚未突围的另一部分群众。此时,天已大亮,王殿元明白,再次返回肯定是凶多吉少。可是作为人民子弟兵,他又岂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同胞被敌人杀害。于是,他以坚定的口气对战士们说:“同志们,走,咱们再冲回去!”

6班九名战士又来到马石山西侧的一条山沟里,这时马石山西南角忽然发出一阵激烈的枪炮声,枪声越来越近。漫山遍野的日伪军从东、西、南三面一次又一次地向平顶松周围攻击,很快浓烟弥漫——敌人已经开始“收网”了。“乡亲们,快跟我们冲出去!”班长王殿元大声招呼躲在沟内的群众。

晨曦中,6班九名战士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向敌群发起猛烈攻击。他们端着刺刀,冲进敌群。战斗中,又有两位年轻的战士倒下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被围困的群众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就在群众顺着口子突围的时候,日军两个小分队分别从东西两面围过来。王殿元当机立断,命令全班:“牵制住敌人,把鬼子引到山上去!”战士们边打边退,一直把敌人引到半山腰,王殿元估计突围的群众已跑远,便率领战友上了马石山主峰。

初冬的早晨,寒气袭人。战斗了一夜的战士又累、又困、又饿、又冷,但没有一人叫苦。他们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凭借有利地形,与数十倍与己的敌人拼杀五个多小时,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冲锋。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拼、石头砸,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战斗到最后,只剩下身负重伤的王殿元和赵亭茂、李贵两名战士,他们手中只剩下两枚手榴弹。

中午,日军调集大量兵力从马石山南面和东西两侧又一次向山顶发起猖狂的进攻。王殿元严肃地对身旁的两位战士说:“今天我们完成了一项非常光荣的任务,我们全班十个同志,同地方干部、民兵一道,数次往返冲破敌人的火网,护送出大批群众,打死七八十个鬼子兵,我们没有辜负党的培养和人民的期望。现在,我们冲出去是不可能了,反合围,只剩下这两颗手榴弹,你们看怎么办?”战士李贵坚定地说:“我们是革命战士、共产党员,活不当俘虏,死不交枪,咱们先把枪砸了吧!”“对!革命的武器,决不能留给敌人”王殿元说着先把自己的枪砸了。机枪手赵亭茂抱着机枪,心里十分难受。这挺机枪可是九子峰战斗胜利后,团长亲自发给他的。他扛着这挺机枪艰苦转战,打死了多少敌人,现在要毁掉它,心里别提多难过了。但眼前的处境让他别无选择,他只好狠狠心,将机枪零件小心翼翼地拆下来……

日军再一次冲上阵地,王殿元用尽全力,将一颗手榴弹扔向敌群。在敌人即将冲到跟前时,他们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www.xing528.com)

▲马石山惨案死难者尸体

▲马石山被砍头的无辜村民

日军撤离马石山后,人们来到烈士浴血奋战的主峰,找到了王殿元、赵亭茂和李贵的遗体,将他们安葬在山顶那棵平顶松附近,并为十勇士和所有在马石山牺牲的烈士树立了纪念碑

凛凛十勇士,

扬威马石山。

往返破敌网,

血路开复关。

千家脱险境,

壮士永不还。

年年朔风里,

犹闻杀声酣。[1]

至今人们也没有获得十勇士的完整名单,只证实了其中七位的名字,分别是:王殿元、赵亭茂、李贵、王文礼、杨德培、李武斋和宫子藩,其他三位,迄今无人知其姓名。“马石山十勇士”成为这个英雄群体的称号,永远活在人们心中。[2]

▲马石山抗日烈士纪念堂

【注释】

[1]刘善义:《马石山上十勇士——记胶东军区十三团英雄班长王殿元等十勇士》,载黄涛、史立成、毛国强编著:《中国共产党抗日英雄传》,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第415页。

[2]王贞勤:《壮哉,马石山十勇士》,载《红岩春秋》2013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