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忠诚坦白之对于爱,一如我们忠诚坦白之对于党。”——这是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在送给妻子的《斯大林传》的扉页上题写的字句。这位视自己的一切都属于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新四军高级将领也是一位有着博大、细腻的爱和感情丰富的人:他爱自己的战士,爱劳苦大众,同时也爱着自己的妻子。然而,天不假年,这位能文能武、温文洒脱的年轻将领在抗战胜利前夕被敌人夺去了生命。他无法再施爱于人间,可是人们却已将他的爱深埋在心中,历久而不渝。
彭雪枫,原名彭修道,乳名隆兴,学名修道,1907年9月9日出生于河南镇平县七里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自幼随教私塾的祖父彭如澜读书识字,曾为富家子弟伴读,后进本村私塾。同时也随祖父苦心练武,骑马耍枪。14岁那年,在家乡高等模范小学堂毕业的彭雪枫带着家里所有的积蓄——15元大洋,投奔在天津教书的伯父彭延庆,并考入南开中学。后因伯父家境困难而辍学。次年,投靠族叔彭禹庭,入冯玉祥西北军第16混成旅官佐子弟学校读书。学校后来迁北京南郊团河,易名为育德中学。不久,他的族叔中断资助,彭雪枫得到校长余心清的照顾,在该校小学部教国文,一边工作,一边上学。为读书几经曲折而陷于困境,使彭雪枫愈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后来给妻子的信中,他这样回忆自己的这段经历,族叔的供给停止了,“以一个年幼无告的人在远离家乡一千余里的北京,怎么办呢?那一夜失眠了,我独自在被中饮泣,幸而有校长余心清的垂青,让我在附属的小学校里一星期教七小时的国文(这种文化水平是我祖父教我的,他是一个颇有学问和道德修养的人),一个月的报酬是十块钱,这同样使我失眠了一夜,那是因为兴奋!同学们都怜悯我,有钱而又相投的人接济我,比如以后的方中铎即是其中的一个。想想,我怎么能够忍心不苦读呢?一面放哨,一面偷偷读书是常事,追求知识如饥如渴,几乎见书必读,逢报必看,从那里算是扎下了今天的文化水平的基础。也引起了人们对我的尊重”。早年的经历使彭雪枫刻骨铭心,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就是在后来的战争年代,一有空闲,他仍是手不释卷,即使如此,仍以未曾受过系统的教育为一生的憾事!五卅惨案发生后,组织同学同校方进行斗争,取得胜利,建立了德育中学学生自治会,并被推举为该校学生自治会会长。6月下旬,经唐纵介绍,在育德中学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6年,冯玉祥的国民军失败,育德中学解散。彭雪枫又因无钱交纳学费而无处读书。幸遇原育德中学教务主任周祝三,在他的介绍下,入北京汇文中学就读。当时,他的生活非常艰难,整天吃不上饭是常事,但仍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这年10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汇文中学党支部书记,为迎接北伐军而领导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和罢课运动,后因北洋军阀搜捕而离开汇文中学。此后,他先后入北平今是中学、开封训政学院专修班、北平民国大学文学系读书,同时,开展学生运动。南苑农民暴动,他被派到烟台刘珍年部第21师做兵运工作,10月,在《国闻周报》副刊发表《烟台纪行》,12月奉命前往福山做农运工作。
1930年5月,彭雪枫奉中共中央军委之命,到达鄂东南红五军工作,后红五军改编为三军团,他任一纵队政委。在长沙战役中,一纵队为全军先锋,首登长沙城。长沙战役后,彭雪枫先后任红八军六师、二师政委,参加了二攻长沙、第二次反“围剿”、宜(黄)乐(安)战役。1933年5月,调任红三军团四师政委,率部东征,连战皆捷,进逼福州。11月,在浒湾八角亭战斗中受伤,伤愈后入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学习,后随大军长征。在长征中,他率部屡立战功:保证红军主力部队在长征中安全二渡赤水,强夺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参加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加直罗镇战役。他率领的红三军团13团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能打硬仗的先锋团。
1936年10月,受中央委派,彭雪枫化名彭雨峰,以中央和红军代表的身份,转道绥远,秘密赴太原阎锡山处做统战工作,争取阎锡山与红军联合抗日。他以真诚的态度、灵活的斗争艺术,积极做阎锡山的工作,较好完成了中央交付的任务,西安事变发生时,阎锡山保持“中立”,对红军迎击亲日派何应钦进攻的行动不予干预,使红军得以顺利集中于三原地区,免受了背后干扰。次年,他又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奉命到北平、天津、济南做统战工作。
七七事变爆发后,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驻晋秘密联络站正式改称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彭雪枫任八路军总部少将兼驻晋办事处主任,负责向阎锡山及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交涉,协商八路军出师入晋的有关事宜,保证了八路军在9月先后从陕西韩城、潼关东渡黄河,陆续开赴山西,顺利到达预定地点。彭雪枫因此被誉为八路军的“先行官,好参谋”。
▲1937年秋,周恩来(右二)、邓小平(右一)、彭雪枫(左二)在山西。
1938年2月,彭雪枫奉命率领原八路军驻晋办事处60余名干部来到河南确山县竹沟,训练干部,组建部队,发展与扩大党的力量,参与筹划中原敌后的抗日工作。竹沟是新四军第二、第四、第五师的发源地,是中共中原局和河南省委所在地。到竹沟后,彭雪枫联络地方实力派魏凤楼、宋克宾等人共同抗日。对于活动于竹沟附近地区的惯匪安永祥、段可祥两团则用智取的办法,生擒安永祥、段可祥两头目,解除了1000多土匪的武装。为培训抗日军政干部,彭雪枫在竹沟举办了两期教导队,主要招收爱国青年学生,每期500人,学期三个月。期满后,大部分学员被分配到豫东、皖北开展抗日工作,成为新四军中的骨干力量。
徐州、开封失守后,豫东皖北沦陷。中共中央长江局负责人周恩来、叶剑英指示河南省委将工作重心移向豫东,创造苏鲁皖边新局面,与八路军冀鲁豫部队联系起来。据此,彭雪枫等将在竹沟创建的两个新兵连,编为第二大队,加上从延安来的干部共373人组成新四军游击支队,向豫东抗日前线挺进。为了更好地宣传抗日,这支游击支队创办了《拂晓报》,彭雪枫题写报名,还撰写了《拂晓报——我们的良友》发刊词。他非常重视这份报纸,亲自撰写了很多重要社论。1939年11月11日,河南竹沟确山惨案发生后,撰写《关于竹沟事变》一文;11月28日,为《拂晓报》撰写题为《关于本报被禁的声明》的社论;12月9日,在《拂晓报》发表《怎样和敌人斗争与怎样建立敌后根据地》一书的序言;皖南事变发生后发表《誓为皖南事变殉难烈士复仇》一文;同月24日,发表《纵谈皖南事变》的谈话;1941年4月2日,发表《为征收公粮告淮上父老绅耆书》;同月24日,发表《告南阳同胞书》;1944年1月1日,发表《一年来的军事工作》一文。从1938年创刊到彭雪枫1945年牺牲,这张报纸随着彭雪枫领导游击队的扩大而迅速发展,在豫苏皖根据地广为传播,受到人民的欢迎。为激励战士们的斗志,丰富精神生活,彭雪枫还创办了拂晓剧团,被称为淮北抗日前线的一枝花。《拂晓报》、拂晓剧团以及后来成立的骑兵团,被同志们称为“彭师长的三件宝”。[1]
▲彭雪枫(前排左三)和拂晓报社全体同志
▲彭雪枫骑兵团的全体同志
彭雪枫率部向豫东抗日前线挺进,到达西华杜岗镇,与吴芝圃率领的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及萧望东率领的抗日先遣大队会师,合编成立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三个大队和一个警卫连,共计1020人。
随后,彭雪枫率领部队东渡黄河向敌后挺进,受到沦陷区人民的欢迎。在淮阳东北的窦楼镇,他指挥部队击退了日军骑兵百余人的袭击,击毙日军林津少尉。紧接着,游击支队到达鹿邑县,并向睢县、杞县挺进,突破日军封锁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其战斗情形,正如彭雪枫在《斗争一年》中总结的那样:“从鹿邑北出,柘太睢杞,侧敌行军,穿插封锁,几乎无日不在战斗中,围绕着柘太商睢之敌,来往于汉奸土匪多如牛毛的地面,日以继夜打击敌人。战士们不愧为‘地上的空军’,神出鬼没,给敌人以无限的苦恼!”
新四军游击支队活跃在豫皖苏交界的商丘、萧县、永城、宿县一带,广泛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决定建立抗日根据地,以萧县、永城、宿县一带为主要活动范围。为此,彭雪枫和游击支队副司令员吴芝圃分率部队再次出征,使以书案店为中心的游击区不断巩固和扩大。同年9月,活跃于永城的抗日武装鲁雨亭部900多人加入新四军,被改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总队。鲁雨亭的加入,不但增强了游击支队的力量,而且扩大了游击区的范围。
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九个月来,进行较大的战斗30次,毙敌700余人,俘敌1165人,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游击支队的力量也大大发展,由进入豫东皖北时的三个大队,发展成为拥有三个团和一个随营学校的战斗力较强的抗日武装。1939年底,游击支队正式改番号为新四军第六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三个团和三个总队,兵力达12000多人,在淮北平原的30多个县纵横驰骋。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使敌人害怕。1940年3月中旬,日伪军2000余人“扫荡”永城、萧县地区,被新四军击败。4月1日,日伪军又集中3000余人,反复“扫荡”永城东北地区。第六支队的第一总队与第三总队一部与敌激战终日,毙伤日伪军300余人,挫败了敌人的“扫荡”,第一总队队长鲁雨亭等200余人在战斗中不幸牺牲。敌人的连续“扫荡”被粉碎,豫皖苏边根据地进一步巩固。
▲淮北地区党政军领导人。左起:刘瑞龙、彭雪枫、邓子恢、张震、吴芝圃。
与此同时,根据刘少奇“东进、东进、再东进,深入到敌人后方去”的号召,彭雪枫即派张爱萍率领一个主力团和百余名干部赴皖东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也抽调第二纵队黄克诚部12000余人南下,于1940年6月在涡阳新兴集与彭雪枫部会合,随后,彭雪枫的新四军第六支队与黄克诚的八路军第二纵队334旅(缺678团)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共辖九个团,17000余人。不久,根据中原局建议,活动于陇海路以南,淮河以北,津浦路两侧的八路军、新四军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四、第五纵队,彭雪枫任第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执行“向西防御”的任务,坚持豫皖苏边的游击战争;黄克诚任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执行“向东发展”的任务,挺进苏北,开辟淮海抗日根据地。这样,八路军、新四军合作,在苏北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
从挺进豫东,到豫皖苏根据地的建立,到苏北根据地的开辟,彭雪枫率部东征西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经历了一番艰辛。初创根据地时,没有稳定的军需来源,也没有群众的支援,部队经费困难,没有粮食,吃不饱饭,彭雪枫与战士们一起每天吃高粱、红薯,并风趣地将它们比作“猪肝”和“香肠”。1939年春天,全军只剩下五块钱的军需,每人三分钱的菜金也难发出,彭雪枫忍痛卖掉一些随军转战的战马,以解决部队的燃眉之急。寒冬雪天,部队中的许多战士还穿着单衣,炎热的夏天还穿着露出棉絮的烂夹衫。但是大家都没有叫苦,依然艰苦奋战,为民谋利。因而被豫皖苏边人民称赞为“天下文明第一军”。在永城县城乡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彭司令,真是强,
谁提起来谁夸奖。
生活艰苦又朴素,(www.xing528.com)
关心群众像爹娘。
你种地,他帮忙,
你打麦子他扬场。
日本鬼子大扫荡,
抗敌拿起刀和枪。
军民团结一条心,
打跑鬼子保家乡。
在边区站稳脚跟后,彭雪枫就开始建立地方政权,发动群众减租减息,支援前线。在根据地成立农抗会、儿童团、妇救会等群众组织,通过他们征集军粮、军鞋,补充兵力,发动儿童团站岗放哨。这些都得到了老百姓的热情支持,他们尽自己所有捐献部队,送自己的儿女参加新四军。涡阳县龙山乡有一位谢老太太,她将三个儿子都送上抗日战场,参加了新四军,后来三个儿子都为国英勇牺牲。彭雪枫深为感动,亲自给老太太写信,赞扬她的爱国行为。谢老太太逝世后,他又派人前往慰问并送去100元作为谢家生活的补助。
新兴集一带地势低洼,常遭涝灾。彭雪枫倡导军民联合修成了一条宽7米、深1米多、长10公里的排水沟。新兴集人民为了永久纪念新四军游击支队为他们作的贡献,将这条沟命名为“新新沟”,并在沟旁立碑纪念,上刻:
前引前导与五亿袍泽谋乐利,
耐苦耐劳为三区广众造腴田。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的“皖南事变”,新四军遭受重创。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1941年1月20日,中央决定重组新四军军部,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第四师成立后,彭雪枫率部向津浦路东皖东北地区转移,投入了巩固和发展淮北苏皖地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斗争。1941年8月,彭雪枫兼任淮北军区司令员、淮北区党委委员,与邓子恢、张震、吴芝圃、刘子久、刘瑞龙等密切合作,为新四军第四师的壮大、淮北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彭雪枫在干部大会上作整风动员报告
1942年11月,驻徐州日军第17师团、独立第13混成旅团各一部及伪军第15、第28师等部6000余人,由宿迁、睢宁、泗县、盱眙、固镇各据点出发,以飞机、汽艇相配合,分五路向淮北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企图一举歼灭第4师主力。彭雪枫指挥主力大部分转移,跳出日伪军的合围圈,分路转移至外线;内线部队则和广大群众一起,彻底坚壁清野,就地坚持游击斗争,并破坏大小道路。这样使日军合击青阳、半城、双沟等地连连扑空,将大部兵力撤回泗县县城。11月23日,日伪军又分三路再次对青阳、半城地区进行“扫荡”。彭雪枫指挥转入外线的主力趁敌侧后兵力空虚之机,袭击蚌埠附近敌人的大小据点,同时,破坏泗(县)灵(壁)公路,袭击泗县、灵璧县城,并摧毁宿县以东20多个日伪据点,迫使日伪军再次缩回泗县县城。12月9日,青阳、归仁集、金锁镇的日伪军共1000余人,分三路合击朱家岗,围攻第4师9旅26团,26团战士与敌激战,反复肉搏,将敌击溃,共歼敌280余人。朱家岗战斗的胜利,保证了33天反“扫荡”战役的全胜。
这次反“扫荡”作战,历时33天,共作战37次,歼灭日伪军800余人,打破了日伪军聚歼第四师主力和摧毁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企图。从1938年到1944年,彭雪枫率领新四军第六支队进行了大小战斗3706次,累计歼敌48000余人,取得了敌我伤亡比例五比一的辉煌胜利。
1944年4月,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中原战役,大举向河南省腹地进攻,汤恩伯不战而逃,中原空虚。8月,根据中共中央开发河南,控制中原的指示,彭雪枫、吴芝圃、张震等率第4师主力五个团冒暑西征津浦路西,恢复了萧县、永城县、宿西县和15个区的民主政权,发展了千余地方武装,初步打开了抗日局面。9月上旬,率部继续西进,涤荡各地顽军。11日凌晨2时,新四军主力继续西进,于夏邑县东八里包围了顽、伪、匪三位一体的第二十八纵队二支队李光明部1000余人,拂晓时分,向大围子发起攻击,残顽突围逃窜时,被新四军骑兵团拦截砍杀,死伤甚重。当彭雪枫登上大围子南门围墙,亲临前线指挥这场即将胜利结束的战斗时,不幸胸部中弹,壮烈殉国,时年37岁。
1945年2月2日,淮北军民7000余人前往洪泽湖畔,恭迎彭雪枫灵柩,沿途群众,设案致祭。2月7日上午,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举行彭雪枫追悼大会。1946年夏,《拂晓报》出至1000期后,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改名为《雪枫报》,以纪念1944年9月在河南作战牺牲的彭雪枫同志。彭雪枫是一位著名的军政双全、文武兼备的一代英才。在率军作战之余,先后撰写了《平原游击战的实际经验》《豫皖苏边两年来平原游击战总结》《游击战术的几个基本作战原则》等文章,深刻分析了游击战争特别是平原游击战争的基本特点,总结出一套平原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他还写过很多文章、总结、报告、日记、信札,起草过很多文件,在抗日战争时期写下的就多达80万字。这些,都成为我国军事史上的宝贵遗产。
彭雪枫牺牲后,安葬在他战斗过的洪泽湖畔,陪伴着他的,是他喜爱的冰清玉洁的湖水。
【注释】
[1]穆成林编著:《开国元勋眼中的抗日英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