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卢沟桥畔英烈佟麟阁与赵登禹

卢沟桥畔英烈佟麟阁与赵登禹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畔蓄意挑衅,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7月28日,在保卫南苑的战斗中,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指挥将士奋勇抗敌,壮烈牺牲。佟麟阁将军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捐躯疆场的第一位高级将领,赵登禹则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中,带伤指挥作战的佟麟阁头部又再受重伤,终因流血过多壮烈殉国,时年45岁。后排右起佟麟阁、赵登禹、冯治安、郑大章。

卢沟桥畔英烈佟麟阁与赵登禹

1937年7月7日,日军卢沟桥畔蓄意挑衅,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从此,中国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负责守卫卢沟桥的是二十九军,大敌当前,他们奋勇抵抗。7月28日,在保卫南苑的战斗中,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指挥将士奋勇抗敌,壮烈牺牲。佟麟阁将军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捐躯疆场的第一位高级将领,赵登禹则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自此以后,“年年七七当此际,临风酹酒哭两雄”,佟麟阁、赵登禹这两个名字就和卢沟桥联系在了一起,深深刻在了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丰碑上。

佟麟阁,原名凌阁,字捷三,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边家坞村人,1892年10月29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哥哥,名禄阁,父亲焕文,母亲胡太夫人。佟麟阁7岁开始跟随教私塾的舅父胡老先生读书,胡老先生常以班超投笔从戎、岳飞精忠报国等历史故事,谆谆教诲,启发其爱国思想。所以,佟麟阁在幼年时代,就非常仰慕班超、岳飞等先贤为人,萌发救国之念。[1]

1907年在佟麟阁15岁时,由父母做主,与本县八果庄农民女儿彭静智结婚。夫人勤俭持家,对佟麟阁事业很支持,在随军生活中,曾与冯玉祥夫人李德全组织军属纺纱织布,为将士做军衣。北伐战争中,佟麟阁在前线指挥作战,交通受阻,军饷不济,夫人曾到前线亲送款项,深受将士佩服和敬仰,冯玉祥称她为模范夫人。他们一生共生育六个子女。

▲佟麟阁将军与夫人彭静智、次子佟兵于1935年1月14日在张家口合影

佟麟阁16岁时,经友人介绍,到高阳县县公署当缮写。1912年,冯玉祥在河北景县招募新兵,佟麟阁入其麾下,先在北京南苑训练,后开赴西郊三家店。当时,佟麟阁为左哨哨长,不久升为哨长。

佟麟阁入伍以后,就随冯玉祥南征北战,先后驻防过陕西、四川,河北廊坊、湖南常德、河南信阳以及北京南苑等地。佟麟阁一心报国,苦练杀敌本领。平时他沉默寡言,正直忠毅,治军严明,常以孔子“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及岳飞“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命”等激励自己和他人,与士卒同甘共苦,以身作则,严守纪律。每逢作战,他总是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冯玉祥很欣赏他,累加超擢,从一名士兵逐渐升任连长、副营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成为冯玉祥最赏识的将领之一。

佟麟阁幼年读书不多,在忙碌的军旅生活之余,他拜人为师,虚心请教,并利用空闲读书、习字,文化水平也大有长进。1913年,冯玉祥任备补军左翼第一旅旅长兼第一团团长时,被基督教平等博爱思想所吸引。佟麟阁经牧师刘芳的介绍,受洗入教,并把基督教引入军队,从此对基督教笃信不渝,被人称为“佟善人”。1922年,佟麟阁入设于南苑的“陆军检阅使署高级教导团”受训一年,系统地学习高级军事课程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大大提高。

1926年,佟麟阁任国民革命军第11师师长(辖31、32、33等三个混成旅),4月,吴佩孚张作霖阎锡山组成讨赤联军,分五路进攻国民军,佟麟阁第11师与刘汝明的第10师固守南口、青龙桥、延庆一带,坚持战斗达五个月之久。由于多伦失守,佟麟阁、刘汝明两师奉命撤退,转进五原。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就任国民联军总司令,全军加入国民党参加北伐。次年,佟麟阁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三十五军军长,第五路副总司令,参加豫东大战;后奉命进驻兰州,代理甘肃督办,坐镇天水,兼任甘肃省陇南镇守使,参加第二次北伐。1930年,冯玉祥在中原大战中失败,其军队被蒋介石收编、瓦解。佟麟阁的第27师被杨虎城改编,他被解职,离开了军旅。

离职后,他由陕入晋,先住在阳泉,后赴汾阳峪道河与冯玉祥同住,陪着冯玉祥读书练字,打猎种地,也一起探讨军事政治斗争的经验教训。九一八后,冯玉祥在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上主战未成,上泰山隐居,佟麟阁也在此时迁居北平。1933年,宋哲元任察哈尔省主席,佟麟阁受宋哲元之邀担任察哈尔省警务处长兼张家口公安局局长。长城抗战时,佟麟阁代理察哈尔省主席。喜峰口之役,参与指挥作战机要,并在张家口筹给后方军备,维持局势,颇有建树。

1933年5月,察哈尔省民众抗日同盟军在张家口成立。冯玉祥任总司令,佟麟阁任第一军军长,后又任同盟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常委。抗日同盟军出兵张北,收复多伦,声名大振。在此期间,佟麟阁则在后方筹备军需,治军理政,维护局势,并出版《国民新报》。同年8月,同盟军不幸失败,宋哲元回察哈尔主政。佟麟阁再次隐退,回到北平香山寓所,等待报国时机。[2]

1936年,平津和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方兴未艾,而且,在佟麟阁隐退期间,宋哲元再三敦请他出山,二十九军高级将领冯治安、赵登禹、张自忠、刘汝明等亦联袂相请。于是,佟麟阁放弃山林生活,出任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军事训练团团长、大学生军训班主任,坐镇二十九军军部所在地南苑。佟麟阁本善治军,在此民族危急关头,他更是使出浑身解数,日夜不懈。他常勉励部下:“衅将不免,吾辈首当其冲,战死者荣,偷生者辱,荣辱系于一人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他也让全军监督他,曾说:“中央如下令抗日,麟阁若不身先士卒者,君等可执往天安门前,挖我两眼,割我两耳。”[3]

1937年7月28日,日军向北平发动总攻击,进犯南苑。当时南苑守军有二十九军卫队旅、骑兵第9师留守的一部、军事训练团、平津大学生军训练班共5000余人。佟麟阁誓死坚守。他对士兵说:“既然敌人找上来了,就要和他死拼,这是军人的天职,没有什么可说的。”在指挥右翼部队突击之时,佟麟阁被敌机射中腿部,部下劝其退下对伤口进行处理,他说“情况紧急,抗敌事大,个人安危事小……”执意不肯下火线,仍带伤率部激战,奋勇当先。虽然当时守军炮械落后,但士气却异常高涨,守军与日军从拂晓战至中午。日军见久攻不下,便派飞机前来助战。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中,带伤指挥作战的佟麟阁头部又再受重伤,终因流血过多壮烈殉国,时年45岁。

▲1937年春,二十九军高级将领在北平举行军事会议后的合影。后排右起佟麟阁、赵登禹、冯治安、郑大章。

赵登禹,字舜城,1898年5月16日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县赵楼村一个农民家庭,7岁时入私塾,因家境贫寒,两年后辍学。不久,父亲去世。赵登禹开始下地劳动,割草、放羊,什么活都干,到十五六岁时,已长得膀大腰圆,体魄健壮。菏泽一带,民间习武成风。13岁时,赵登禹与哥哥登尧拜当地有名的武术师朱凤军为师学习武术,练就了一身娴熟的武艺。身高体健,再加上有武艺在身,养成了赵登禹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路遇不平总要出来管管,因而人称“赵大胆”。

16岁时,赵登禹与哥哥赵登尧和同村好友赵学礼、赵全胜离开家乡,步行1800多里,赶赴陕西潼关,投奔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由于赶路时间长,他们到达潼关时冯旅已经不招新兵了。赵登禹便找到征兵的长官左磨右泡,最终被编到1团3营2连,成为了佟麟阁的部下。[4]

入伍后,赵登禹刻苦训练,加上他有武术功底,进步很快。1916年,冯玉祥的部队调到通州、廊坊、天津三处驻防,在一次阅兵时,赵登禹因技术超群、武艺出众,被冯玉祥看中,调到身边当贴身护兵。冯部第十六混成旅驻湖南常德时,时有老虎伤害人畜。一天,部队正进行野战演习,一只大老虎跃将出来。赵登禹带领大家围追,老虎中枪,跳入江中。赵登禹将老虎拖上岸来,骑在老虎身上,将老虎打死。当时,曾有人给他拍了一张骑虎的照片。赵登禹牺牲后,冯玉祥在此照片上题了“民国七年的打虎将军”。

1922年春,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赵登禹在孙良诚团任尖兵排长,攻打奉军炮兵阵地,全胜而归,缴获大炮百余门,遂升任第一连连长,后因功绩卓绝,连获晋升,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等职。1927年,冯玉祥部改编为第二集团军,东出潼关,攻克河南,赵登禹一路战功显赫,晋升为旅长。1928年,他任第27师师长,转隶第四方面军宋哲元部。中原大战后,西北军被张学良收编,改编为二十九军,赵登禹被任命为第37师109旅旅长,驻山西猗代、辽县一带。九一八事变后,赵登禹怀着忠于祖国、坚决抗日的壮志,奔赴前线,英勇杀敌,屡建奇功,名声大振。

▲冯玉祥亲笔题字的赵登禹打虎照(www.xing528.com)

1933年初,日军占领榆关后,长驱直入热河。3月9日,日军铃木师团进逼喜峰口。赵登禹奉命率所辖217、218两团从遵化经三屯营向喜峰口急进防堵,一日疾驰80公里,在日落前先敌一步赶到喜峰口。此时,日军已开始进攻,赵登禹沉着冷静,把王长海的217团派到第一线,抢占喜峰口两翼长城一线,把218团和特务营布置在第二线。黑夜中,217团官兵英勇奋战,敌我双方犬牙交错,形成混战。长城垛口失而复得达20余次。为抢占两侧高地,王长海率部反复冲锋,与敌肉搏,激战了整整一夜。3月10日凌晨,日军又向喜峰口高地强攻。赵登禹不动声色,待敌进至百米以内,挥刀率部出击击退日军。日军改变战术,轮番使用飞机、大炮狂轰滥炸,赵登禹身负数伤,仍在前线指挥。

3月11日上午,3000多日军又一次向喜峰口发动进攻,一度占领东侧高地,赵登禹和37旅旅长王治邦马上组织增援力量,又在下午夺回了阵地。作战中,赵登禹的左腿被炮弹击伤。是夜,寒风怒吼,冰雪覆地。两路官兵身背大刀和手榴弹沿着蜿蜒的山路悄然前行。赵登禹扶着手杖,率领217、226、224团的敢死队,出潘家口,越滦河,绕到敌人的炮兵阵地和宿营地。当时,日军正在酣睡,忽然营房里被扔进了手榴弹,闪亮的大刀劈头盖脸而来,一时间死伤累累。此次雪夜出击,二十九军毙伤日军500余人,破坏敌人大炮18门,缴获大量枪支弹药,还烧毁了日军许多辎重粮秣。13日,赵登禹旅与友军再次向敌攻击,又获胜利。

喜峰口之役,二十九军与敌血战五昼夜,始终坚守阵地。此役后,二十九军为全国钦敬,赵登禹也声名大振,成为妇孺皆知的抗日英雄,获得了国民政府颁发的青天白日勋章。第109旅也扩编为第132师,赵登禹升任师长。[5]1936年,赵登禹晋升为陆军中将,兼河北省政府委员。

1937年7月7日夜7时30分,日军驻丰台部队在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附近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深夜,日军称演习时失落士兵一名,要求进宛平城搜查,遭到冀察当局的拒绝。但冀察当局为防止事态扩大,答应双方交涉。日军一边交涉,一边向二十九军卢沟桥守军发起进攻。二十九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并提出“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的是37师何基沣旅吉星文团金振中营,他们奋起抵抗,誓死不屈。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向平津一带调遣大量士兵和大批飞机、坦克、大炮,从7月下旬开始,不断寻衅,向平津地区发动进攻。7月26日,日军占领平津间的重地廊坊,并向宋哲元提出最后通牒,限二十九军第37师于28日中午以前从北平附近撤退完毕。27日,宋哲元向全国发出了“自卫守土”的通电,拒绝日方一切无理要求。同时下令设立北平城防司令部,以张维藩为城防司令;任命正在接防的赵登禹为南苑方面司令官;同时将二十九军军部由南苑移到北平城内怀仁堂。7月27日,赵登禹率一个团到达距南苑两公里的团河时,遭到日军的截击,双方展开激战,我军伤亡过半,赵登禹急率余部赶到南苑,与佟麟阁死守阵地。

▲行进中的二十九军大刀队

7月28日拂晓,日军以步兵三个联队、炮兵一个联队、飞机40架的优势突然从东、南、北三面向南苑发起进攻。日军先以强烈炮火猛攻守军阵地,以一个联队兵力向我军阵地推进。当日军行至我军阵地前约200米处,赵登禹率部队冲杀,日军被击溃。日军施以猛烈炮击,守军被迫停止前进。赵登禹急令预备队增援,自己则手持大刀和驳壳枪向前冲杀。官兵见师长带头冲锋,大受鼓舞,士气大振,一鼓作气将日军驱退一里多路。由于南苑一带全是平原,没有防御工事,赵登禹部被包围在狭小的营区内,只有围墙作掩护,进行抵抗。这些掩体形同虚设,守军完全暴露在敌人炮火之下,伤亡惨重。激战数小时后,二十九军的阵地被日军攻入,佟麟阁命令部队向大红门撤退,但日军很快集中兵力包抄大红门,佟麟阁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中壮烈牺牲。

佟麟阁殉职后,赵登禹奉命率部向大红门集结。当他乘坐的汽车行至御河桥时,突遭日军伏兵袭击,他的副官李先池当场牺牲,赵登禹左臂中弹,昏迷过去。在部属们准备将他送往医院时,他醒过来了,说:“不要管我!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有什么值得悲伤。只是北平城里还有我的老母亲,你回去告诉老人家,忠孝不能两全,她的儿子为国死了,也算对得起老祖宗……”说完,他就停止了呼吸,时年39岁。

佟麟阁、赵登禹的壮烈牺牲,令北平和全国人民震惊。7月31日,国民政府发布褒奖令,追赠佟麟阁和赵登禹为陆军上将。

赵登禹牺牲后,遗体被就地掩埋。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的战友将他和南苑抗日阵亡将士的遗骨移葬于卢沟桥畔。

【注释】

[1]张承钧、熊先煜主编:《佟麟阁将军》,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第8页。

[2]侯兆水:《麟阁功名麟阁扬——记佟麟阁》,载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烈士传》,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第166页。

[3]王成斌等主编:《民国高级将领列传》(第二集下),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423页。

[4]张承均、赵学芬主编:《赵登禹将军》,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第14页。

[5]王成斌等主编:《民国高级将领列传》(第二集下),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48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