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东北抗日联军,人们便会想到杨靖宇,想到他冒着严寒,以树皮、棉絮和野草果腹与日军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的英勇事迹。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将自己的一切融入了抵御外侮的伟业中。他的名字、他的精神也已铸进了祖国历史的丰碑里,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又名顺清,字骥生。因革命工作需要,他曾用张贯一、乃超、周敏等化名。1932年赴南满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时,改名杨靖宇(在朝鲜语中“靖宇”有“驱逐外敌”之意,表达了他驱逐日寇、平定四方的决心)。1905年农历正月初十,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家湾村(今属驻马店市驿城区古城乡)的穷苦农民家庭。杨靖宇8岁进私塾读书,13岁时考入确山县高等小学,受五四运动影响,领导了罢课和焚烧日货的斗争。19岁时考入河南省开封纺染工业学校,在校期间开始接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学习马克思主义。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他与同学一起积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占领武汉,受党的指示,杨靖宇离开学校,回到家乡确山县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民协会。1927年2月15日,他当选为县农民协会会长,此时确山县农民协会会员已经发展到1万多人。4月4日,在杨靖宇等人领导下,确山县数万农民举行了河南最早的一次暴动,活捉反动县长王少渠,成立了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这是河南省第一个新生的工农政权,杨靖宇当选为委员。同年6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底参加刘店秋收起义,担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初,调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阳、开封等地先后三次被捕入狱,始终坚贞不屈。1928年末,他奉命赴上海,参加党中央举办的干部训练班学习。
▲杨靖宇(前排右)在开封求学时与同学合影
1929年春,杨靖宇奉党中央指示,化名张贯一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从事工人运动工作。同年秋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刑满出狱,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代军委书记等职,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1932年11月,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代书记的杨靖宇赴南满伊通、磐石、桦甸等地巡视工作,从此,他便与南满各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组建抗日游击队,到成立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再到1940年他身陷重围壮烈牺牲,杨靖宇将一生中最有作为的年代全部奉献给了南满的林海雪原,而与之相伴的则是酷寒、饥饿和日伪军没完没了地追剿、截杀和围困。[1]
磐石是朝鲜族、汉族杂居地区。磐石游击队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最早创建的抗日武装之一,其先驱是朝鲜族抗日英雄李红光。由于日伪军的不断袭击和内部的动摇,这支队伍处于动荡与涣散状态。杨靖宇到来后,进行了耐心而细致的工作。他按照中国工农红军的经验整顿当地游击队,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为了说服干部战士建立根据地,他指着灯对大队长说:“你看这盏灯,没有碗就盛不住油,光有碗没有油,灯就点不着。咱们的游击队还不是这样?没有根据地就像没有家。我们是磐石的子弟兵,在那里土生土长,那里山深林密,便于建立根据地,我们为什么要远离磐石,做没有油的灯芯?”杨靖宇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磐石游击队的面貌焕然一新。他领导游击队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在根据地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粉碎了敌人四次围攻,并主动出击,在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内,进行大小战斗60余次,打死打伤日伪军130余人,缴获许多武器弹药。游击队在战斗中越战越强,由建队时的不足百人,扩大到250余人,声威遍及南满。
1933年9月18日,即九一八事变两周年纪念日,在南满抗日游击队、海龙抗日游击队的基础上,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成立,杨靖宇任师长兼政治委员。这年冬天,他就率部南跨辉发江,挺进濛江、桦甸、辉南、金川、通化一带。从黑石过江时,正值初冬雪后,江水尚未冻结,也无桥和船。杨靖宇将自己的战马让给别人,第一个跳进江里,涉水过河,大家跟着杨靖宇,没有一个掉队的。
1933年10月,日伪军开始了为期40天的“大讨伐”。杨靖宇率部队与日伪军作战,接连取得了奇袭三元浦、巧取凉水河子、攻打八道江等一连串的胜利,给日军和盘踞江南的伪满军邵本良部以沉重的打击。在此过程中,杨靖宇团结了20余支抗日武装,共约4000余人,将游击区域扩展到辉南、金川、柳河、抚松等20多个县。1934年2月,他联合各抗日义勇军成立抗日联军总指挥部,并担任总指挥。11月,中共南满第一次党代会决定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杨靖宇担任军长兼政委。这支队伍纪律严明,作战勇猛,深得老百姓的拥戴和信赖。在杨靖宇的领导下,南满抗日游击区成为南满抗日游击力量的主力,是东北抗日武装的中心之一。
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杨靖宇的带领下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到1935年春,抗日游击区域已由原来的磐石、双阳等五六个县扩大到以通化为中心,东至桦甸、濛江,西至双丰、西丰,南至凤城等20多个县的广大地区。1936年7月,为联合东北所有的抗日武装,根据中共中央《八一宣言》和《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精神,各抗日部队代表召开会议,决定将东北人民革命军和东北反日联合军均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称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杨靖宇仍任军长兼政委。7月,抗联第一军、第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并成立总司令部,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第一路军的基本队伍有六七千人,接受指挥的其他抗日武装约万人。看到抗日力量不断壮大,擅长写歌词的杨靖宇创作了充满激情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
▲抗日联军密营
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乒乓的冲锋陷阵缴械声,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
正确的革命信条应遵守,官长士兵待遇都是平等。铁般的军纪风纪要服从,锻炼成无敌的革命铁军。
亲爱的同志们团结起,从敌人精锐的枪刀下,夺回来失去的我国土,解放亡国奴的牛马生活!
英勇的同志们前进呀!赶走日寇推翻“满洲国”。这一次的民族革命战争,要完成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
高悬在我们的天空中,普照着胜利军旗的红光。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2]
这首歌以通俗的语言,宣告了抗联第一路军的性质、宗旨和对官兵的要求,生动而庄严,是一首激励人心、催人奋进的歌。直到今天,抗联的老战士们哼唱起来,仍然满怀深情。
第一路军成立后,为了扩大游击队活动区域,1936年和1937年,杨靖宇组织第一军的一师和二师向热河方向西征,将士们突破日伪军的重重封锁,取得了多次胜利,在本溪、沈阳附近的梨树甸子,在本溪、凤城间的摩天岭都曾歼灭过不少敌人,缴获许多武器。然而,敌人重兵阻击,沿途群众尚未动员起来,远征部队人地两生,长途行军又疲病交加,被迫返回原游击区。虽然两次西征都没有达到设想的目标,但在途中却积极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扩大了抗联的影响,鼓舞了群众的抗日热情,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为纪念这一重要的军事行动,杨靖宇自己创作了《西征歌》。
1937年,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到最高潮,第一路军基干队伍达到16000人。杨靖宇率领部队在宽甸、桓仁、新窑、清原、辑安、通化等地积极展开对敌斗争,全力牵制日军兵力,配合关内抗战。杨靖宇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英雄业绩,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肯定,对他们在冰天雪地与敌人周旋抗争的精神进行了褒扬。
▲东北抗日联军一军西征会议遗址(www.xing528.com)
日本帝国主义一直把东北作为征服中国的战略基地,东北抗联似一把尖刀插入敌人心脏,动摇了日伪反动统治,敌人称杨靖宇为“满洲治安之癌”。因此,从1938年起,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调动日伪军警6万余人,对杨靖宇及抗联一路军进行“大讨伐”。1938年1月,杨靖宇率部来到辑安县老岭山区。此时,日军正在修筑通化至辑安的铁路。这条铁路是梅河口至通化铁路的延长线,是日本人为掠夺通化地区资源,“讨伐”第一路军和镇压朝鲜抗日斗争而修筑的一条重要交通线。3月的一个黄昏,杨靖宇来到通辑线上最艰巨的隧道工程老岭山附近,指挥一部分战士化装成工人,进入工程现场。战斗一打响,抗联战士内外夹攻,向敌人袭击。据敌方统计,日伪军警被击毙7人,俘虏5人;解放被抓去的劳工1731人(包括逃散者),烧毁建筑物12栋,汽车3台,及大量建筑材料,敌人损失共达20万日元以上。敌人称之为“东边道肃正史上最巨大的一章”。当日伪援军赶赴现场时,抗联战士们早已携带着战利品安全撤离了。
老岭事件后,杨靖宇继续以老岭山脉为依托,采取夜袭、伏击、迂回游击战术,在迤逦百余里的山区与敌人周旋苦战。杨靖宇指挥的东北抗日联军以攻袭通辑铁路工程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斗争,袭击老岭隧道工地的敌人,取得蚊子沟、土口子、长岗、岔沟、土箕河、大蒲柴河战斗的胜利,击毙日本指挥官西田重隆,消灭了日伪称之为“剿匪之花”的伪满军“索旅”,粉碎了敌人策划的“东边道大讨伐”。
1938年秋天以后,日伪军在东北加紧讨伐抗日联军。由于天气寒冷,抗联的斗争变得更加艰苦,抗联战士缺衣少食,经常十天半月吃不到粮食,常常是渴了抓把雪,饿了吃些树皮、野菜、草根,常常是空腹与敌军搏斗;没有鞋穿,就用麻袋片或破布把脚包起来。与此同时,敌人在抗联活动地区实行“集家并屯”和“保甲连坐”法,妄图孤立抗日联军。他们还在大小城镇实行“专卖”,禁止所有物资自由买卖,意图陷抗联于绝境中。敌人还实行了“篦梳式讨伐”和“狗蝇子战术”,对抗联一路军进行疯狂“围剿”。战士们甩掉一股敌人不久又遇到一股敌人,体力消耗很大,加上长白山地冻天寒,气温经常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不少战士冻掉了手指和脚趾。1938年10月,抗联一军1师师长程斌叛变,一路军活动更加艰难。日军在程斌指引下调动包括三个日本关东军支队在内的两万多人,设置十多层包围圈,将杨靖宇部队包围在临江岔沟,妄图一网打尽。抗联战士未及探察,陷入重围。于是,抗联一路军史上一场规模最大、最激烈的战斗——岔沟突围战展开。
10月18日,杨靖宇率领部队一次又一次地击退敌人的进攻,但渐渐地被压缩到山间几座大砬子上。天黑了,敌人断定杨靖宇已是无法逃脱了,便停止了进攻,准备第二天集中消灭。谁曾想,杨靖宇在夜幕掩护下命令冲锋队先出发,爬上西北山冈后,大部队边打边往外冲。敌人在夜幕下分不清彼此,盲目射击。混乱之中,战士们打开突破口,主力部队胜利突出重围。
岔沟突围虽然成功了,但一路军在原来的游击区无法立足,残酷、激烈的战斗使部队大量减员。1939年是抗联一路军抗战以来最艰苦的时期之一,部队伤亡很大。10月,杨靖宇在头道溜河口主持召开了中共南满省委、第一路军主要负责人会议,决定化整为零,将第一路军编成若干小股部队,实行分散活动。当年冬天,杨靖宇率部告别父老乡亲们,进入长白山密林中。在渺无人烟的原始森林中,战士们过的是“天大的房,地大的炕;火是生命,森林是家乡;野菜野兽是食粮”的生活,令人无法想象。一位老战士曾回忆说:“天寒地冻,无衣食,有时赤足行军在雪地上,空腹与顽敌搏斗。当时吃一顿最好的美餐是雪水煮苞米粒子……常常是渴了就抓把雪;饿了,吃点草根或树皮。有时实在饿得难受,就吃黄腊,吃的脸皮都胖肿了。至于油盐酱菜,我们连想都不去想。有多少战友躺倒了就再也起不来了……”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杨靖宇率领英勇的战士们依然在顽强苦斗。
恶劣的生存环境,敌人残酷的“讨伐”,严密的封锁,使部队减员严重,杨靖宇身边的人越来越少。刚进长白山时,有1400多人;到1939年12月24日,尚有400余人;到1940年1月,只有200人左右;1月末,有60多人;2月2日,不到30人;到2月10日,只剩下12名战士了。即使是这样,杨靖宇也毫不气馁。他“并未放弃再建的希望,继续着策划”。
▲1939年夏,杨靖宇及抗联第一路军警卫旅。
但是,他的期望没有实现。1940年2月15日早晨,杨靖宇与身边的7名战士又一次被迫与敌人交战,他们一边抵抗一边迅速转移,3名战士负伤。杨靖宇命令战士黄生发带领伤员往回走,到安全的地方,临别时他与4位战士一一握手,并对他们说:“为了革命,我们要坚持到底,就是死,也不能向敌人屈服。革命,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总是会胜利的。”说完他自己和朱文范、聂东华两位战士前行。在生死关头,杨靖宇再一次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受伤的同志。这天夜里,敌人整整追赶了一夜,一根一根地划着火柴,寻找杨靖宇等人的脚印和血迹。2月18日,杨靖宇身边仅存的两位战士在濛江县城东南的大东沟附近购买粮食时,被敌人发现,不幸牺牲。敌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手枪、现金和杨靖宇的印章等物品,认定杨靖宇就在附近,于是缩小包围圈,封锁了濛江县各村之间的通道,并向附近的村民发出通告“入山打柴不准携带午饭”,企图置杨靖宇于死地。2月23日,杨靖宇只身一人来到濛江县保安村附近的三道崴子。此时,他至少有五六天没吃到粮食了,在这里他遇见了几个打柴的,向他们讲抗日救国的道理,并请他们买点吃的和穿的。其中有一人劝他投降,杨靖宇说:“我有我的信念,我不能投降。”打柴人答应拿来粮食和衣物。但他们当中有一人丧尽天良地向敌人告了密,杨靖宇被“讨伐队”包围了。
日本侵略者记载了杨靖宇这位英雄生命的最后一刻:“讨伐队已经向他迫近到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围了他。讨伐队劝他投降,可是,他连答应的神色也没有,依然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交战20分钟,杨靖宇的左腕中弹。但是,他继续应战。因此,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遂猛烈地向他开火。”下午4时30分,杨靖宇被射中胸膛,壮烈殉国,时年35岁。
杨靖宇的遗体运下山,经叛徒张秀峰辨认,证明确实是杨靖宇。日军根据追踪时间进行估算,认为他缺粮已有半个月,完全断粮至少在五天以上,能够在零下20摄氏度且没有房屋的山林中坚持下来简直不可思议,是什么样的力量才能支持着他顽强地进行战斗啊!敌人剖开他的遗体,不由得惊呆了。他们发现杨靖宇的胃饿得变了形,里面除了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连一粒粮食也没有!在场的敌人被他威武不屈的精神折服了。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并特意为杨靖宇举行了“慰灵祭”。
▲日军广为散发的杨靖宇遇难照片,左起第一人即出卖他的张秀峰。
敌人出于对东北抗联的畏惧,残忍地将杨靖宇的头颅用铡刀切下,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区、伪满通化省和各地示众,企图达到震慑作用,而后又在多处巡展,还拍摄、印制大量照片、传单,利用飞机撒向抗联战斗过的地方及一些居民区,以动摇革命群众意志,瓦解抗联队伍。直到1958年杨靖宇的身首才得以合在一起。[3]
▲日本关东军的《杨靖宇匪追踪歼灭要图》
杨靖宇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后人将杨靖宇英勇战斗并流尽最后一滴鲜血的地方——濛江县,改名靖宇县,将他曾任区委书记的道外区最繁华的正阳大街改名为靖宇街,还设立了杨靖宇烈士陵园,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纪念碑、杨靖宇将军纪念塔、杨靖宇将军纪念馆,永远缅怀这位英雄先烈。
【注释】
[1]朱秀海:《黑的土红的雪东北抗联苦战纪实》,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
[2]胡维仁、季民文、曹荣光:《林海雪原写春秋——记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伟大的民族英雄杨靖宇》,载黄涛、史立成、毛国强编著:《中国共产党抗日英雄传》,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3]穆成林编著:《开国元勋眼中的抗日英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