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中的文化空间性价值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中的文化空间性价值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实现混合型空间内文化要素的顺畅流动,充分发挥文化的空间性价值,应推动空间内文化品牌的建立,并对文化要素予以合理引导,推动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实现空间文化的渐进转型。此时,合理引导文化转型成为发挥文化空间性价值的内在需要。以潘家园旧货市场为例,原有产业业态与已经成型的文化要素相互交织,共同在空间发生作用。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中的文化空间性价值

为实现混合型空间内文化要素的顺畅流动,充分发挥文化的空间性价值,应推动空间内文化品牌的建立,并对文化要素予以合理引导,推动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实现空间文化的渐进转型。

1.推动建立空间文化品牌

发挥文化的空间性价值需要建立空间文化品牌。推动文化品牌建设,有助于激发产业活力。文化品牌的建设需要融合空间内的历史传统、地域文化、人文价值以及产业的长期发展积淀等诸多元素,最终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

文化品牌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对于潘家园生产性子空间而言,其文化脉络可溯源至清代,当时受到时代环境地理区位的影响,“鬼市”于潘家园区域出现,这一产业形态经过漫长的时间延续,古玩产业在潘家园区域的集结已经不仅是受空间中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更是成为一种传统,这是历史的作用。而在当今时代环境下,要建立文化品牌,不仅要有时间的积淀与工艺的传承,也要加快品牌建立的速度,以适应当下诸多新兴产业飞速涌现的新形式。对于这些现代产业的文化品牌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产业独特的精神内核,剖析产业可以持续吸引消费者的优势之处,并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文化号召力的商业品牌,这些商业品牌需要通过诸如广告等营销手段开展宣传,并在这一过程中与消费者的情感相融合,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

对于符合空间规划的产业文化,政府应当予以支持和推动,市场和产业自身应加强团队建设,在产品自身质量上下功夫,打造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优质产品,以口碑取胜,并最终将产业品牌与底蕴深厚的文化相结合,实现文化品牌的建设。

2.引导文化渐进转型更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合型空间被不断重塑,空间环境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在这样的条件下,空间内的原有产业可能会因为不再与空间发展适配而面临淘汰的危机,而与产业紧密融合的文化要素也需要发展更新。此时,合理引导文化转型成为发挥文化空间性价值的内在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的更新需要渐次进行,不能一蹴而就。文化的形成过程经历了长时间的积淀,因而形成的价值理念是牢固而坚韧的,并且根植在空间当中,拥有深厚的空间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下,难以快速推翻并重建新的产业文化,只有在原有文化基础上渐进引导,使其逐渐向既定方向发展。这一过程应当是缓和的,政府可以在原有产业文化中加入新的元素来观察市场效果,以此展开对文化的渐进引导。在这一过程当中,应当针对消费者的市场反应以及社会公众的文化认同情况及时调整,如果消费者对于新的文化元素接受程度较高,则可以趁热打铁,进一步推进新元素的发展,加快转型速度;若消费者对新元素反应平平,则应寻找新的契合点,找到消费者的关注热点施加刺激,引起社会公众的兴趣。但如果新的文化元素遭到了社会公众的强烈抵触,则应停止推进,及时调整,找出融合失败的原因,减少下一步行动的阻力。总之,在以新产业试水来推动文化要素更新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周边社会公众与空间的接受程度。

但与此同时,也应关注文化转型的后续建设情况,形成潜移默化的长效机制。以潘家园旧货市场为例,原有产业业态与已经成型的文化要素相互交织,共同在空间发生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引入新型产业不能仅停留在前期的“引”,还应注重后期的“建”,对于新进产业的发展情况持续追踪,可以通过举办文创产品推广活动、与新媒体联合宣传等手段,制定长期营销推广计划,推动新晋产业形成全新的文化品牌,为产业后续发展与转型升级注入活力,进一步推动产业文化的更新。

【注释】

[1]张子桢.土地规划的公众参与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4.

[2]高和平.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困境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张艳丽,孙彦飞.浅析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规划修编[J].西部资源,2014(2):163-164.

[4]王莉莉.存量规划背景下容积率奖励及转移机制设计研究——以上海为例[J].上海国土资源,2017,38(1):33-37.(www.xing528.com)

[5]乐晶晶,叶如海.容积率奖励的文件综述[J].住宅与房地产,2017(24):287.

[6]冀萱.我国台湾地区都市居住区更新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7]龚子恒.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中有条件建设区的利用与管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8]朱郁郁,邓东,董珂,等.快速城镇化地区工业用地门槛指标探讨——以苏州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

[9]张俊,于海燕.国内外城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的比较与借鉴[J].价格月刊,2008(3):66-68.

[10]郭爱请,尚国琲,刘巧芹,等.城市土地收益分配改革思路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0(7):78-79.

[11]何雪林,汪应宏.基于可持续利用的城市土地收益分配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4):9-13.

[12]何芳.城市土地再利用产权处置与利益分配研究:城市存量土地盘活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3]袁东生.我国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34.

[14]袁方成,汪婷婷.空间正义视角下的社区治理[J].探索,2017(1):139.

[15]袁方成,汪婷婷.空间正义视角下的社区治理[J].探索,2017(1):138.

[16]陈易.转型期中国城市更新的空间治理研究:机制与模式[D].南京:南京大学,2016:1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