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取得了长足进步,经安瑟夫(Ansoff)为代表的国外学者的开创性研究,弗里曼(Freeman)、布莱尔(Blair)、米切尔(Mitchell)等学者的共同发展后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美国学者安瑟夫(Ansoff)最早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引入管理学界和经济学界,他认为要制定出一个理想的企业目标,必须综合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分销商。[15]利益相关者理论得到众多学科,如管理学、企业伦理学、法学和社会学学者的关注,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取得很大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以单一或多重标准对利益相关者更为细致的分类和诠释。最具代表性的分类方法就是多维细分法和米切尔评分法。[16]
1.多维细分法
多维细分法是指学者根据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划分标准,从多个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科学分类。Freeman(1984)从所有权、经济依赖性和社会利益三个不同的维度对企业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17]Frederick(1988)将利益相关者分为直接和间接利益相关者,其中直接利益相关者是与企业直接发生市场交易关系的利益相关者,间接利益相关者则是与企业发生非市场关系的利益相关者;[18]Clarkson(1995)根据相关群体与企业的紧密性将利益相关者分为首要的利益相关者和次要的利益相关者,这种分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19]Wheeler(1998)将社会性维度引入分类标准中,并将利益相关者分为首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者、次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者、首要的非社会性利益相关者、次要的非社会性利益相关者。[20]
2.米切尔细分法(www.xing528.com)
美国学者米切尔(1997)根据利益相关者的三个主要属性:合法性、权力性、紧急性,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他们同时拥有对企业问题决策的合法性、权力性和紧急性。企业必须考虑他们的利益需求和决策影响力。第二类为预期型利益相关者,他们与企业保持较密切的联系,拥有上述属性中的两项,某些情况下企业会让他们参与决策。第三类是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只拥有三项属性中的一项,管理层不需要,也没有积极性去关注他们的利益。[21]Mitchell评分法提升了利益相关者划分的可操作性,为企业的管理层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在利益相关者界定方面,国内学者陈宏辉(2002)的研究有一定代表性,他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利益。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当地社区、媒体、环境保护主义者等压力集团,甚至还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非人物种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或是分担了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或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考虑其利益,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补偿。[22]在对利益相关者的基础研究方面,肖斌与张衔(2011)指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反映在理论层面上的一种社会进步,必须对西方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革新和修正,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应该本着注重吸收理论精髓、不局限于个别论点和单一领域的原则。[23]
现如今,利益相关者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和学科中。本研究中利益相关者理论偏向于“新公共管理”领域中旧工业区更新治理的实际问题。新公共管理运动主张“企业家精神”的政府管理的基本准则,利益相关者理论被引入公共政策的分析中,并取得良好成效。同样,在城市管理中也得到广泛应用。[24]本研究即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分析北京旧工业区更新中直接的利益相关者的互动方式和利益诉求,并讨论北京旧工业区的土地政策调整与优化。在旧工业区更新过程中,政府不能以单一的价值取向和行政命令作为实施的准则,而是需要在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多重目标的前提下制定土地政策。因此,有必要进行利益相关者的细分和利益现状描述,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并且寻找利益均衡点,鼓励利益相关者参与管理,以保证相关政策的顺利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