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步总结了皖江沿江地区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
①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如下几点。
低山丘陵水文地质区: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含水岩组主要是碎屑岩、岩浆岩和红层,富水性差,一般小于10m3/d。
岗地水文地质区:含水岩组主要为下蜀组黏土-亚黏土,富水性差,垂直裂隙为其主要储水和导水部位。
平原水文地质区:其中,长江冲积平原水文地质亚区含水层主要为芜湖组粉砂-细砂,下部为中粗砂,局部为卵砾石层,富水性从上游向下游逐渐减小;局部小流域水文地质亚区水文地质条件差异较大,如青弋江冲积平原芜湖区下部有1~2个承压含水层,含水层岩性主要为中粗砂以及卵砾石,单井涌水量100~500m3/d,下游地区大于1000m3/d。
②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如下几点:按河流冲积相和山麓相两种沉积相初步厘定了芜湖地区工程地质层序,将河流冲积相划分为3个大层13个亚层,将山麓相划分为2个大层6个亚层;对各层进行了物理力学性质统计。
(2)查明了铜陵地区地下岩溶分布以及岩溶塌陷类型、发育现状、分布特征和主要控制因素,分析了岩溶塌陷成因和形成演化规律,开展了岩溶塌陷易发性区划和风险评价,为皖江经济带国土开发利用规划、工程建设与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①查明了皖江经济带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滁州市以西、沿江两岸(包括安庆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辖区)以及宣城市西南一带,总面积约2500km2。
②全面系统地分析了铜陵地区岩溶塌陷类型、发育现状(图3-2)、分布特征和主要控制因素。铜陵地区岩溶塌陷往往成群出现、群集式排列、规模不大;1977年4月以来累计发生群体塌陷150余次,单个塌陷坑直径一般3~10m,最大18.6m,可见深度一般0.5~5.0m,最大9.5m。
③从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理来看,塌陷发生部位均为地下岩溶强烈发育的碳酸盐岩浅埋区,上覆松散层厚度一般小于35m;由于大量抽汲地下水(矿区为疏干排水),引起开采或疏干漏斗区地下水位频繁升降(以降为主),在降水等因素影响下,上覆土体抗剪强度难以支撑自身重量而出现失稳,于地表形成塌陷坑(洞)。岩溶土洞的发育成因主要有潜蚀、崩解、真空吸蚀等。
④进行了岩溶塌陷易发性区划和风险评价,从理论研究、调查、监测和预防措施等方面对城建区和城建规划区提出了岩溶塌陷对策建议。
(3)基本查明了区域浅层地下水质量和污染现状。皖江经济带浅层地下水以Ⅲ类水为主,占45.1%;Ⅳ类和Ⅴ类水主要分布在环巢湖地区、合肥周边及沿江地区。超标因子(超Ⅲ类水标准)主要为“三氮”、铁、锰、铝、总硬度、重金属;认为“三氮”和重金属超标主要由污染引起,锰、铝、总硬度超标主要由原生环境异常导致。
(4)土地质量总体较好,绿色土地面积4.19×104km2,富硒特色土地面积5120km2,建议充分利用绿色土地和富硒土地资源,推进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开发。
①皖江经济带优质土地面积1.4988×104km2,良好土地分布面积2.781×104km2。
②依据《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NY/T 391—2013),皖江经济带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的土地面积为5.92×104km2(图3-3),其中,符合AA级环境的面积为2.11×104km2,符合A级环境的面积为2.08×104km2。
③皖江经济带特色土地资源极为丰富,集中了安徽全省约90%以上的富硒土壤资源,具有较大的经济开发空间。在已完成调查的土地资源中,新发现富硒土地资源面积10 923km2(图3-4),其中富硒农用地面积2356km2。
(5)基本查明了沿江地区软土、液化砂土、岩溶塌陷、岸崩等工程地质问题,开展了郯庐断裂、长江断裂等活动断裂调查,对沿江工程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www.xing528.com)
①沿江两岸冲积平原、一级支流河漫滩及湖泊周边漫滩地区分布有深厚软土,部分地区分布有大量液化砂土等不良岩土体,对过江通道的建设存在显著影响。膨胀土主要分布于长江与淮河间波状平原区以及环巢湖周边岗地。
②长江堤岸部分区段存在失稳危险,潜在不稳定区约占总堤长的80%。长江南岸多为Ⅲ级阶地、抗冲性能较强,北岸为广阔冲积平原、抗冲性能弱,为坍岸最严重的河段。近百年来长江发生崩岸73处,长达250km,占堤长约33%。
③沿江地区岩溶塌陷集中分布于铜陵市和安庆市,共发现17处,塌陷坑500余个,最大直径18.6m,影响面积6.75km2。
(6)梳理了皖江经济带矿山开采现状,矿山开采与城市建设的矛盾凸显,因采矿产生的地面塌陷、边坡失稳等地质灾害突出,“三废”污染、水土流失、压占毁损土地资源等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图3-2 皖江经济带岩溶塌陷分布图
图3-3 皖江经济带绿色食品产地土壤适宜性评价图
①皖江经济带拥有各类矿山2508个,其中生产矿山1169个,停产矿山272个,在建矿山20个,闭坑(废弃)矿山1047个;生产矿山以小型为主,中大型矿山305个,占26.09%。
②发现采空地面塌陷122处,塌陷面积65.7km2,主要分布于沿江江南的铜陵、马鞍山、广德等地;矿山开采引发的崩滑流等地质灾害主要发生于露采矿山,共发生崩塌42起,滑坡7处,泥石流5处,均以小型为主,主要分布在马鞍山市、铜陵市、宣城泾县、六安市和安庆市。
③矿山开采压占、毁损土地资源407.41km2,其中耕地面积3.99km2,林地面积367.59km2,草地面积0.08km2,园地面积0.12km2,建筑用地9.71km2,其他地类面积25.95km2;主要分布在马鞍山、铜陵、六安等地。
④区内矿山废水年排放量1266.13×104t,固体废弃物年产出量3842.29×104t。因矿山废水排放和废渣堆置不当,对矿山周围的地表水、地下水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图3-4 皖江经济带富硒土壤分布图
主 要 执 笔 人:苏晶文、龚建师、陈富荣、雷柱平、吴兴付、夏继忠、周迅、李云峰
主要依托成果: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合肥-芜湖城市圈环境地质综合调查、铜陵-马鞍山城市群环境地质综合调查、皖江经济带岩溶塌陷调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东南地区主要城市地下水污染调查、安徽省公益性基金项目等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等
主 要 完 成 人:程光华、苏晶文、龚建师、雷柱平、周迅、陈富荣、吴兴付、夏继忠、李运怀、李云峰、魏路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