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江三角洲地区三维地质调查成果

长江三角洲地区三维地质调查成果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此,编制完成长江三角洲重点地区基岩地质图。收集整理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家地质单位实施的标准孔资料,采用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建立了各沉积分区第四纪地层层序,划分了岩石地层单位。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地质图和钻孔地层划分对比图,为查明地下三维地质结构、评价地下空间资源提供了基础数据。图1-3长江三角洲地区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图

长江三角洲地区三维地质调查成果

(1)基于区域重磁资料的解释处理和对近年来形成的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的综合分析,重新梳理了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地区前第四纪基岩地质构造,初步厘定出区域性近东西向断裂7条,北北东向断裂1条,北东向断裂11条,北西向断裂10条,它们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基岩分布、埋深及盆地形态起决定作用;确认长三角地区前第四纪基岩面总体上呈现向海埋深逐渐加大的趋势,其中海安—如皋、启东—海门—太仓—嘉定—宝山、长江入海北口为明显的深埋区。据此,编制完成长江三角洲重点地区基岩地质图。

(2)长江三角洲地区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差异性升降运动、断裂活动、玄武岩浆喷发和地震活动等。丘陵山区和平原区的持续由西向东的掀斜沉降以及由北向南的掀斜沉降是差异性升降运动的总格局,北北东向、北东向、东西向和北西向4组断裂是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稳定性的区域性新构造断裂,历史地震集中分布在南黄海海域和苏锡常地区等断裂交会部位(图1-1)。综合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断裂活动性、地应力(最大主应力值)、岩石圈结构、地面垂直运动速率、地质灾害以及场地工程地质特性七大要素,认为本区总体上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其中苏锡常地区趋向于次不稳定。

(3)收集整理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家地质单位实施的标准孔资料,采用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建立了各沉积分区第四纪地层层序,划分了岩石地层单位。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地质图和钻孔地层划分对比图,为查明地下三维地质结构、评价地下空间资源提供了基础数据。

(4)对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宏观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绘制了不同地质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图,清楚地勾画了长江的演化变迁及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早中更新世以山麓相和河流相为主,沉积范围相对较小,显示长江三角洲是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呈阶梯式的沉降并不断发展的。中晚更新世全区沉积特征、沉积模式基本一致,形成一个大致统一的以褐黄色为基调的黏土沉积,发育河流相、湖相、海陆交互相和三角洲相。晚更新世—全新世则主要有长江河谷沉积、太湖沉积、苏北盆地沉积以及滨海海岸沉积。研究表明,更新世早期古长江的主弘道大约在江北的仪征—弶港一线;更新世中期长江沿山前及沿现长江滨江地带出现两条北西-南东向干流及沟通其间的近东西向支流河网,此时古长江已逐渐南移至江都—启东一线;更新世晚期古长江河床则逐渐从北侧南迁到达如今的镇江—南通—启东一线;更新世末期,古长江位置大致形成了一个以江阴为顶点的三角形喇叭口形态;进入全新世以来,古长江受新构造运动及古气候等的影响,才形成如今的现代长江。而杭州湾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相变与古气候、海平面变化紧密关联,沉积古环境变化可分为3个旋回,即晚更新世早期海侵海退旋回、晚更新世中晚期海侵海退旋回和全新世海侵半旋回,钱塘江河口基本与长江河口分离,杭州湾主体形成的时代约为距今5ka B P。

(5)首次全面汇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473个钻达基岩的钻孔在内的地质、地球物理及遥感等资料,逐渐形成了以沉积相为建模单元的第四纪三维地质结构交互式建模基本流程:一是统一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分类命名规则,建立区域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方案,同时统一第四纪主要的沉积时限(13个)和沉积分区;二是对所有钻孔资料进行标准化,确定相应的沉积时限和沉积相类型;三是在三维建模平台的支持下,利用钻孔初步绘制了北东向、北西向贯穿长江三角洲地区14条钻孔联合剖面,并形成长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剖面沉积相结构三维栅格图;四是依据第四纪地质思维,对剖面进行修正,重点是处理好沉积相之间的横向变化;五是以标准化的钻孔和修正的相剖面联合构建三维沉积相模型;六是在模型表达上,用颜色表达时限,用定制的花纹表达沉积相,在此基础之上初步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据此构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三维地质结构宏观模型(图1-2),为在该区进一步开展第四纪地质调查、水工环综合调查、城市地质和小城镇综合调查以及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和技术基础。(www.xing528.com)

图1-1 区域性活动断裂与历史地震

图1-2 长江三角洲重点地区第四纪三维地质结构图

(6)结合“十二五”以来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展的各类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项目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首次绘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三维地质结构图(图1-3),以“一张图”的形式反映长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以来环境演变及海陆交互过程。

图1-3 长江三角洲地区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