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已经发生,无法改变;可以改变的只有后来人的看法,这也就是本书的译者在译后记中提到的“看得见的”和“没看见的”。对于“没看见”的那些历史,我们通过考古挖掘、史料考证、猜测想象来加以演绎,在一个个历史解释的背后,也就衍生出历史“由谁来说、怎么说、从什么角度来说”的问题。当然,对于“丝绸之路”有不同理解和认识,古今中外众多学者著书立说,也就有了这部《丝绸之路》。
彼得·弗兰科潘说的“丝绸之路”,有着古波斯帝国的繁荣昌盛,亚历山大向东方疆域持续迅速扩张,以及欧亚碰撞的文化交流。他以全球史的视野来审视历史,“多线程”“多联系”“全民说”(本节针对该书第一章进行导读,本书的“全民说”叙史特点在之后的章节有所呈现,本节限于篇幅无法一一阐述)的丝绸之路,“将世界史重新组合成一个与时俱进的完整体系”。这一地区既是人类文明的最初诞生地,也是几大主要宗教的发祥地、各语言群体相互竞争的熔炉,见证了伟大帝国兴盛衰亡的地方。这里发生的事情可以影响几千英里之外,这些“震颤”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丝绸之路是“整个世界的中枢神经系统”,将各民族各地区联系在一起。“西方开始注视东方,东方开始注视西方。东西方共同增进了印度、波斯湾和红海之间的交流沟通—古丝绸之路充满了生机。”(www.xing528.com)
当然,我们仅仅从东方通往西方的角度来看待丝路是不够的,也许我们思考一下这些从西域归来的旅队带去了什么又带回了什么,同样会有收获。思考这些相互交流对整个全球历史的影响,比仅仅思考他们对中国的影响更加有用。丝绸之路的历史,是欧亚大陆各民族共同参与创造的,文化跨越了民族的界限,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一部丝绸之路史也就是世界史诞生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