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革命事业,坚持对外开放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七十周年。马克思被认为是世界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一百七十年来,依然熠熠生辉。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自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这伟大的理论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1927年,中国共产党组建武装力量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南昌起义打响了革命第一枪,但是最终因为实力相差悬殊而失败。那时候的我们想学习借鉴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的经验,直接进攻敌人势力强大的大城市,结果全都失败了。
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部队在文家市会合,毛泽东主持前委会议,及时作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决定,决定到敌人控制力量比较弱的农村寻求立足点,依靠人民的力量,于1927年10月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在根据地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建立起苏维埃政权。
毛泽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中国武装革命斗争的道路,体现了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党史上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四十年前,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勇敢突破“两个凡是”,重新定义真理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继毛泽东时代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四十年后,我们重温对外开放的重要思想,获得了更多的启示。
自此之后,中国破冰起航,确立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重新调整生产关系以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曾坚定地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当时的中国承受着被质疑姓“资”还是姓“社”的压力,“杀出一条血路”创办经济特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实现共同富裕。
回顾国门初开的那些历史片段,更加深了一个信念:任何一个民族的振兴,无疑主要是靠自强自立,但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但不相互矛盾,而且相辅相成。对外开放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国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不仅现在要坚持,即使我国将来成为发达国家也必须永远坚持。
■注重以人为本,依靠群众力量(www.xing528.com)
在《突围》一书中,创办特区、外资立法等一个个生动的事例,都揭示出对外开放是党中央顺应时代要求作出的英明决策,同时更是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具体体现。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突破“两个凡是”思想禁锢、恢复高考、平反冤假错案、大胆建立特区,解放生产力,调动起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亿万中国人民共同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四十年来,改革开放之所以能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奥秘之一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铭记“突围精神”,青年一代任重道远
从《突围》中可以看出,在对外开放初期,许多现在看来十分具体的小事,都要反映到中央高层才能得到解决。每向前迈出一步,都要突破僵化思想和传统体制的束缚,都要突破重重阻力、打破许多条条框框,都要顶住各种压力、承受各种风险,甚至不惜个人安危,其间的艰辛,不身临其境是难以想象的。
李岚清说起著书原因时说道:“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当代青年,他们有的当时年龄还小,有的没有亲历过那个年代。我想把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的一些事告诉他们,帮助他们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对外开放战略部署的背景,提出的过程,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使他们加深对对外开放重大意义的理解,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
今天的开放和进步得益于当年的突围,抚今追昔更觉四十年对外开放的探索实践弥足珍贵,也更应当倍加爱惜。“杀出一条血路”的“突围”精神激励青年人在困难的境遇下也要敢闯敢试、坚韧不拔、勇当尖兵。在学习、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闯出一片天地。同时,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有些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不可避免地还会出现这样那样新的问题,仍然是任重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不懈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