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海建教授
茅海建,1954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陈旭麓先生。历任中国军事科学院百科全书编审室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兼院长,长江学者;澳门大学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近现代的政治与外交。《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就是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独到创见的第一部史学论著。
■师承大家之学
少年时代的茅海建,恰逢中国现代化又一次的曲折时期,“文革”中断了他的学业,他参军入伍,后作为工农兵学员,入读中山大学历史系。1980年,走进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读研究生,师从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他求学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于1951年建立,在当时,汇聚了一批享誉学界的著名教授,如吕思勉、吴泽、李平心、戴家祥、林举岱、陈旭麓、王养冲、郭圣铭、夏东元等,形成了踏实严谨的学术气氛。茅海建的导师陈旭麓先生,学术上一直关注着中国的近代史,以思辨和文笔见称。陈先生给茅海建指导的第一篇论文是《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兵力》,自此,开启他对鸦片战争的浓厚兴趣,也萌生了写作本书的念头。在跟随陈旭麓学习的两年里,茅海建“几乎不停地写”,大约写了十多万字,“也在懵懵懂懂之中进入了史学”,承继了尊师严谨踏实的治史风格。茅海建深深敬爱他的学术领路人,在本书的扉页上写着:“献给我的导师陈旭麓先生”,这是他对谆谆教诲师恩的回报。
■有为开放之际(www.xing528.com)
茅海建演讲
1982年,茅海建研究生毕业后,曾任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1989年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后任研究员。1999年,担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自90年代起,茅海建在学术上猛然发力,收获多多。经过十多年的史料搜集和学术思考,自1992年起,他潜心写作,尝尽著书人的酸甜苦辣,终于完成本书,在1995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归入“三联·哈佛学术丛书”出版。1997年香港回归,该书更加畅销。2014年与2017年,该书两次再版。写作期间,因他阅档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就在紫禁城内,中午闭馆时,他常常在宫中漫步遐想;他居住的地方离皇城仅一箭之遥,傍晚回家后,他凭窗西望,尝试理解夕阳映照下的御花园里的古人心;他生活的城市有圆明园等旧址公园,有时他会去园中追寻依稀的旧迹,欲与逝者话沧桑。作者在旧迹的现境中,力图与逝者沟通,再现中国现代化起步的这段历史,以实现求真的治史梦境。
然而,与历史的对话,还需要更为冷静和客观的回望。于是泡档案馆,查找档案史料,成为他当时的日常生活。有人说:“只要他没出国,也没有课,要想找他,直接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就是,他肯定在那儿。”在繁杂的档案史料中,他冷静地追望着鸦片战争的点点滴滴。他认为,那场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作者以自己冷静的笔去追寻那场战争的真相,呼唤“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自我批判,正是它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的坚实保证”。
2008年,他回到故乡上海,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继续踏上追寻中国现代化历史使命的新征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