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迫切现实需求,本书吸收和运用评价学、系统工程学和统计学等相关领域内的经验和成果,以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方法,全面探索了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相关的评价理论与方法,技术层面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首先,本书初步建构了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适应性再利用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系统性、多元性、综合性、开放性、适应性等技术特征。笔者结合亲身参与的多项遗产保护利用实践案例进行评价实证,该综合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得到了较好的验证,有助于发挥评价的“中介”效用。
其次,本书在研究中将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利用评价化整为零,根据不同保护利用阶段以及评价目标将其切分为若干个评价单元和体系,如建筑遗产现状调研评价体系、建筑遗产综合价值评价体系、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潜力评价体系、建筑遗产再利用完成效果适用性评价体系等等。从评价实践来看,这样的切分有助于建构全面系统、层次分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可为再利用前、再利用中、再利用后的各种状况建立一个完整体系和框架,使评价者可以根据评价目标及要求来选择评价内容范围以及具体技术方法,实现评价效率的提升。
再次,本书在评价技术手段运用中根据建筑评价广度与深度的不同要求或是时间、成本等诸多限制条件等情况,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方法,或是结合运用多种手段。这些评价手段包括调查问卷、访谈、观察、文献研究、量化分析、可视化模拟等,通过评价实证,注重主客观评价并举、质性与量化评价结合,坚持多元技术方法的复合运用,减少评价中的误差与失误,相较于使用某一固定评价方法更为可靠和有效。在更具体的评价技术运用方面还可得出以下几点判断和结论:
①关于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根据评价对象与内容的不同进行考虑,并体现全面性、系统性、层次性、操作性等原则,在本书的评价指标建立中主要运用了理论模型法、德尔菲法以及层次分析法,依次建立评价总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以及基本指标层。
②关于指标权重。权重的确定应考虑专家定权与使用人群调查二者的结合,再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等步骤来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设置。
③关于指标度量。本书采用分类分层法与多级记分制解决这一问题,即按照不同指标对象的类型划分其精度要求等级,再采取针对性的量化技术方法分别进行指标度量。多级记分制的评判方法较好地适应了建筑领域评价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特点,同时还引进了模糊、灰色思维的评价模式,进行指标度量与量化处理。
④关于量化技术。在具体评价中应秉持定性与定量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技术策略,充分引入数据库、三维模型、可视化、统计分析、层次分析、判断矩阵、类型分析以及模糊评价等多种量化评价技术手段提高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如层次分析法在本书评价实践中多次运用,其在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指标定权、优先排序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适应性。(www.xing528.com)
⑤根据评价目标与深度、评价对象规模以及评价对象要素属性的差异等确定评价技术方案。如现状调研评价旨在准确了解建筑遗产现状特征并为实施改造再利用建立基础;价值评价重在解析建筑综合价值层次构成并确定其保护利用策略;再利用潜力评价旨在挖掘其在历史文化功能空间经济等层面的可能性并为改造再利用设计提供直接依据;再利用完成效果适用性评价旨在检验项目实施效果和主客观指标的满足程度;等等。不同的评价要求需要不同的评价技术策略、不同的评价指标及权重以及不同的评价模式及方法应对,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多元评价方法可提高评价的效率与精度,并体现更强的应用推广价值。
总体而言,本书建构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综合评价体系与传统的评估体系相比有较多的不同之处,见表7-1。
表7-1 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新旧评价体系的比较
续表7-1
资料来源:笔者绘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