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ASTM评价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总结

基于ASTM评价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总结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三个表格体现了ASTM评价体系的典型形式,将各项功能需求与适用性转化为具体分值,并直观体现了重要差异的差距分析,从而总结出该建筑改造再利用项目的效果好坏程度和目标实现程度。ASTM评价体系使得建筑遗产再利用的改造后评价更为直观,也便于后续分析及跟踪改进。

基于ASTM评价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总结

当对一项建筑改造再利用项目的功能需求和适用性均进行评价后,就可以通过两者的平行比对进行差距分析,逐一发现和总结每一个分项的满足与实现程度。以上三个表格体现了ASTM评价体系的典型形式,将各项功能需求与适用性转化为具体分值,并直观体现了重要差异的差距分析,从而总结出该建筑改造再利用项目的效果好坏程度和目标实现程度。

表6-7 项目Ⅰ的ASTM评价表

资料来源:笔者绘制

表6-8 项目Ⅱ的ASTM评价表

资料来源:笔者绘制

表6-9 项目Ⅲ的ASTM评价表

资料来源:笔者绘制(www.xing528.com)

从该表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功能需求与适用性对比时的三种情形:一是适用性超越需求(绿色图标表示),表明项目再利用的实际效果及其适用性很好地满足并超越了项目业主及使用者的主观预期与相关规范标准;二是供需平衡(黄色图标表示),表明项目较好地应对了改造需求并刚好实现了预期效果;三是适用性不足(红色图标表示),表明项目改造的适用性与效果并未完全满足改造预期与相关标准,仍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提高空间,此与后续改进措施的制定直接相关,更应格外重视。

ASTM评价体系使得建筑遗产再利用的改造后评价更为直观,也便于后续分析及跟踪改进。从以上对三项案例的适用性评价结果来看,其总体都算是较为不错的改造案例,但也远非无懈可击,因为适用性评价作为一种建筑使用后评价,需要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进行综合评价。发生适用性不足的问题可能是出于多种原因,其中有些是未满足客观性标准规程,有些则是未满足使用者主观的舒适度满意度等要求;有些是基于项目业主及使用者等小范围人群的利益为出发点,有些则是更多地考虑了城市及公众等更大层面的诉求;有些是因为项目经费造价或技术条件等的限制,有些则是改造目标指向侧重与某一方面而造成的顾此失彼;有些是由于设计考虑不周而引起,有些则是后期使用不当所造成;有些可以通过二次改造更新来加以改善和弥补,有些则难以轻易地实现跟踪改善。

表6-10针对上述三项改造再利用建成案例,对其适用性不足的种种情形展开进一步的详细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及建议。

表6-10 项目Ⅰ、Ⅱ、Ⅲ再利用完成效果适用性差距辨析

续表6-10

资料来源:笔者绘制

供需匹配与差距分析具有两方面的应用价值:一方面利于找出某项建筑遗产再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后续改善措施,也为后续进一步跟踪评价(如项目的可持续性评价等)提供数据并建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相关案例评价工作的积累和研究针对不同建筑功能类型总结出技术规律方法和分类指导策略,进而整体性系统性地提升建筑改造效率品质。通过全程评价与跟踪机制,最终的目的是项目改造再利用的适用性不断提升,进而达到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

综上,基于对建筑遗产再利用工作本质的解析,将其适用性评价转化为建筑的“供”与“需”二者之间进行对比匹配并作出相应判断的过程,并引入在建筑使用后评价和建筑性能评价领域较为常用的ASTM体系进行适用性评价结果的论证及应用。ASTM评价模式架构的核心就在于需求与供给的匹配,亦即“功能性”与“适用性”的比较,根据不同建筑改造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ASTM评价体系中的问题与要素,可适应于不同功能类型、不同使用人群、不同使用环境等情况。结合改造案例的实际情况,将某一栋遗产类建筑经过适应性再利用之后的综合表现(供给)与项目之初设立的各方面的要求(需求)并置,通过两者的平行比对进行差距分析,总结出该建筑更新改造项目的效果好坏程度和目标实现程度,从而便于制定针对性的改善优化措施,实现全方位跟踪式的建筑保护利用综合评价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