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精确可信的建筑数字化图纸是近现代建筑遗产更新利用设计的前提。当我们无法找到原始图纸资料时,就需要进行实地测绘,从而取得准确可靠的电子化图纸资料,并便于在后续更新设计及施工中加以应用。那么,该图纸的精细程度如何决定呢?实践证明,其与建筑的现状条件与后期更新改造力度方式有关。比如,对一栋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公寓楼进行翻修出新所需图纸跟历经几百年的木构住宅整体修缮及结构补强所需图纸相比,要简略得多。
因此,图纸的比例、细致程度以及量化调研的方式是根据建筑遗产的性质、类别、现状情况等决定。在历史性建筑保护领域,根据实际需要、管理要求、成本控制等因素来确定相关图纸精确性分档是普遍现象。如在约翰内斯·克莱默(Johannes Cramer)与斯蒂芬·布雷特林(Stefan Breitling)所著的《Architecture in Existing Fabric》一书中,针对德国建筑遗产保护的具体实践,提出建筑遗产调研记录的模式,并将图纸精确性要求分为四档。该模式中,精确性I级代表粗略的、概略性的调研,精确性Ⅳ级代表对建筑所有残损、破坏的全面详细记录及相关病理分析诊断。具体如下:
精确性Ⅰ级:1∶100图纸表达,可得出建筑类型、空间组织、立面形式、外观风貌等。该层级的图纸适用于再利用研究的前期阶段或是不涉及结构变动的简单外观出新与改造。
精确性Ⅱ级:1∶50或1∶100图纸表达,近似精确地反映建筑的现状,可适用于不对原有建筑作出颠覆性改变的简单更新设计,以及街区尺度的建筑研究和档案目录建立。该层级中在细节处测绘及数据录入时的允许误差为10厘米之内。
精确性Ⅲ级:1∶25或1∶20图纸表达,相当几何精确地对建筑进行描述,适用于大部分的建筑史学研究及修缮再利用。建筑图纸应利用调研数据进行平面、立面、剖面的完整表达,数据的允许误差应被控制在2.5厘米之内。必要时实际采用的调研测绘方法也应在图中标明。在平面中,需表示的内容要求较为详细,如墙体的结构与建造形式,梁板方向,楼面上可见的残损如凹陷、斜坡等,墙柱的倾斜趋势,以及建筑先前经过改造变更后留下的痕迹。
精确性Ⅳ级:作为综合调研分析的最高层级,要求图纸1∶25或1∶20乃至更小比例的图纸表达。其适用于重要历史性建筑的修缮与维护、建筑移动、结构加固以及可能发生坍塌情形下的复原研究。数据的允许误差应被控制在1~2厘米之内。所有建筑表面特征如楼面材料、墙面装饰等均应详细记录,同时将病害分析诊断的结果在立面图和剖面图中标出(图2-7)。(www.xing528.com)
图2-7 南京浦口火车站站房主楼立面测绘图
图片来源:笔者绘制
以上调研精确性层级的选择对于建筑遗产的保护、改造以及再利用将产生重要影响,项目建筑师需要在调研开始前根据现状深入分析并谨慎决定,避免项目进行之后因精度不符合要求而需重新调研测绘的情况。
其实,调研的复杂与细致程度与图纸表达的深度是相对应的。建筑遗产呈现出来的残损或结构变形等均需要测绘图纸对原貌的准确描述。而对于某些历史性建筑,保护不仅局限于外观,还应延伸至室内,这就要求图纸表达要将建筑室内外所有陈列设施均涵盖进来。在调研现场通过铅笔卷尺或是激光测距仪、3D扫描仪等数字手段将信息记录下来,这还只是调研的开始,其后可以通过计算机等手段进行结果录入与分析,也便于后续改造设计过程中使用调研信息。因此,通过建立一个开放的调研数据平台,对建筑各组件的数据均准确记录并可随时更新,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前文所提及的重复调研问题。
近十年来,一些现代化、具科技含量的技术手段得以运用,如激光经纬仪[9]、视差修正照片[10]、三维全息摄影[11]、三维激光扫描仪[12]等,使得测绘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得到较大的提高。有时需要将各种调研手法综合在一起,扬长避短以达到最佳的效果,比如照片测量法可以融合到三维地理测绘或是手绘测量中,解决某些特别精致繁冗的细部测绘问题。这些测绘手段是建筑调研中提高效率与准度的利器。当然,再先进的手段也离不开人的操控。因此,测绘人员的专业技巧、经验积累及敬业态度是项目成功的必要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