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评价指标系统

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评价指标系统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结合。如本书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中专门设置了总体概况层,于是在时间、经费较为紧张的情形下可着重对该层次的各项指标进行应急性评价,以较短的路径形成对该建筑现状的整体把握,从而大大提升评价效率。每个评价体系均采用了树状分支的多层级结构形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完整全面,并可处理不同要求、多种层次的评价,从而对全方位评价、大项评价或是分项评价均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评价指标系统

1)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的含义与设置原则

评价指标是表明评价对象某一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它既明确了评价对象某一特征的概念与性质,又反映了评价对象的数量,具有定性认识和定量认识的双重作用。根据评价任务与目标的需要,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某一特定评价对象的一系列较为完整的、相互之间存在有机联系的评价指标就是评价指标体系[24]。对建筑遗产保护利用评价而言,其评价指标就是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相关内容的因子分解,而指标体系则是评价指标的集合,同时也是反映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各方面状况的信息集成系统。在实际操作中,鉴于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目标与方式的多样性,可根据评价的具体内容等来分别构建各自的指标体系,如在项目改造前进行建筑现状评价时,应以建筑、结构、环境、室内等方面的现状特征等客观事实为主来设置评价指标;而在项目改造后进行建筑使用状况与效果评价时,应将室内环境等客观指标与使用人群的舒适度满意度等主观指标结合起来共同形成评价指标体系。

建筑遗产保护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设置与构建中,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25]

一是指标体系的系统性、覆盖范围与针对性。即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围绕评价目的,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被评对象的属性,不能遗漏重要方面或有所偏颇;指标的设置要体现评价重点,对于一些对评价结论影响不大又难以测度的指标,可适当舍弃;指标体系应层次清晰,以便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二是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结合。建筑遗产相关评价指标包含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其中客观的部分应尽量采用定量指标来描述,而有些难以精确计量的主观性指标则以定性判断为主,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是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二者的结合体。

三是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配合使用。有些指标简单明确,便于直接衡量;而另一些指标则受制于数据收集的难度与时间经济等成本因素而不便直接衡量评价,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转化为一个或多个间接指标来模拟计量。

四是指标的互斥性与有机结合。互斥性原则要求指标之间相互独立,不应出现过多的信息包容、涵盖,而使指标内涵重叠。但在建筑遗产综合评价的实际操作中,指标之间完全独立常常很难做到,为加强对某方面的重点调查和评价,有时需要从不同角度设置一些指标,以便使其相互弥补和相互验证,而这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可通过权重调整来弥补。

五是指标体系的系统性与简洁性的平衡。在操作中应在保证满足评价目标和评价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简化指标,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在系统性与简洁性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如本书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中专门设置了总体概况层,于是在时间、经费较为紧张的情形下可着重对该层次的各项指标进行应急性评价,以较短的路径形成对该建筑现状的整体把握,从而大大提升评价效率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www.xing528.com)

图1-7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图片来源:邱均平,文庭孝,等.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40

一般来说,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和环节:准备阶段、形成一般评价指标、指标体系初选、指标体系测验、指标体系实际应用与确立,如图1-7所示。具体到建筑遗产保护利用评价而言,首先我们需要确定评价的具体内容:是再利用前的建筑现状评价,还是再利用后的效果评价等;同时须明确调查与评价的具体目标:是为改造方案优选提供依据,还是检验改造目标的实现情况等;随后选择测度评价指标与方法,决定评价的主要方式以及定性定量的倾向;其后通过分类比较等手段创建一些指标的集合,如整个指标体系分为几个层次,每一层次又包含哪些分项等;进而选择数据收集的手段和工具,确定指标量化的技术方法;通过试用检验并进行完善,最终形成全面、有效、可靠的评价指标体系。

3)评价指标体系的单元切分

在国内对建筑遗产评价研究还不够完善系统的情况下,本书希望从适应性再利用的角度对建筑遗产的现状、价值、改造潜力及再利用完成效果等作一个综合性的全面评价,这里的评价模型与指标选择就相对庞杂。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并不是每次都需要对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作出无一遗漏的全盘综合评价,在有的情况下我们只需针对某一方面或是某一类型来进行评价,这样就可以在评价中只选择与该方面或该类型相关的指标,从而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并简化评价程序。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在研究中将建筑遗产保护利用评价化整为零,根据不同保护利用阶段以及评价目标将其切分为若干个评价单元和体系(图1-8),如建筑遗产现状调研评价体系、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建筑遗产改造再利用潜力评价体系、建筑遗产再利用完成效果适用性评价体系等等(各评价体系的指标选择和设置在后文中另有详细介绍)。每个评价体系均采用了树状分支的多层级结构形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完整全面,并可处理不同要求、多种层次的评价,从而对全方位评价、大项评价或是分项评价均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如我们可以对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全程进行跟踪评价,实现全方位的整体评价;也可以进行某一大项的综合评价,如为了准确了解建筑遗产现状特征并为实施改造建立基础而进行建筑遗产现状调研评价;我们还可以进行以某一分项指标为目标的评价,如在建筑遗产再利用项目完成之后,我们可以针对建筑改造后的经济效益或是室内外环境的提升水平分别作出分项评价,而这两者均是建筑遗产再利用完成效果适用性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等等。因此,有了全面系统、层次分明的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再利用前、再利用中、再利用后的各种状况建立一个完整体系和框架,然后评价者可以根据评价目标及要求来选择评价内容范围以及具体技术方法,实现评价效率的提升。

图1-8 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综合评价体系的单元切分

图片来源:笔者绘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