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综合评价技术特征

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综合评价技术特征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6建筑遗产改造的综合评价系统图片来源:笔者绘制2)定性与定量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是评价活动的两种技术模式,量化的方法是指利用科学测量的方法收集环境系统的数据,应用数学分析方法得到结果,建构评价因子模型是它的中心任务之一;质的方法是以灵活、自然的方式整体地收集现场资料,以定性的分析法对环境现象、行为事件的过程进行动态描述[18]。

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综合评价技术特征

1)系统综合与分类可比

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综合的系统,各因素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对建筑保护利用的评价不能使用单一的评价指标和方式,而必须从多因素出发,建立一套科学的综合评价系统来进行(图1-6)。

同时,也正因为建筑再利用活动中包含多种因素与多重关系,因而在操作中就不能将不同属性特点的指标用同一程序、同一方法乃至同一标准来进行评价,而应因地制宜并分阶段、分情形地制定相应的评价程序、标准、指标与方法,并结合类型分析对评价对象及指标进行科学准确的类别划分,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评价指标的可比性与可评性,并得出富于操作性的评价结果。

图1-6 建筑遗产改造的综合评价系统

图片来源:笔者绘制

2)定性与定量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是评价活动的两种技术模式,量化的方法是指利用科学测量的方法收集环境系统的数据,应用数学分析方法得到结果,建构评价因子模型是它的中心任务之一;质的方法是以灵活、自然的方式整体地收集现场资料,以定性的分析法对环境现象、行为事件的过程进行动态描述[18]。两者虽在出发点和操作手段上有显著不同,但都具有相对确定的技术评判体系。一般来说,定性评价是定量评价的基础和前提,定量评价是定性评价的延续和深化。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建筑领域内的评价研究也试图通过与系统学、应用数学等学科的交叉互动,寻求定量化评价途径,以弥补以往在评价过程中过于泛化定性化的不足,在评价中追求技术化与理性化的趋势十分明显。(www.xing528.com)

对于以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为对象的综合评价而言,其内容将涉及遗产、艺术、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主客观评价兼而有之,有些评价指标难以精确计量,在评价过程中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时间经费充裕、精度要求较高、数据较为充分的情形下,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反之则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在评价中根据不同对象的属性与特点来协调定性与定量的比例,扬长避短结合运用,方能得出合理有效的评价结果。

3)多学科交叉

评价学是一个理论集合体,由多学科理论共同构成,在对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展开评价时应以价值论为基础,以认识论为准绳,以计量学为手段,以比较分类为方法,以信息管理为工具,以系统论为纲领,通过汲取与评价相关的多种学科优势,从而为实现科学完善的评价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从建筑评价的相关研究发展来看,它一方面随着母体学科(建筑学)理论和实践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也不断吸收其他相近学科的养分而逐步成熟,对建筑与城市更新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的意义也日益显现。具体而言,建筑评价的知识基础,首先是来自建筑学的理论与实践,如建筑设计、遗产保护、建筑法规、改造技术等;其次来自城市学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城市设计、环境交通、城市法规等;从客观评价方面还需要技术科学的支撑,如系统工程统计学、数学等;从主观评价方面又需要借助于人文科学,如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等。例如,在建筑保护及改造再利用领域走在前列的国家中,许多大学都设置系统的历史建筑保护(Historic Preservation)专业和相关课程。在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到对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的系统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历史领域,而是延展至设计方法、技术、环境、调研、规划、修复、考古、统计、文献、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表1-4)。

表1-4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保护”专业的主要教学课程分类统计

资料来源:郑宁.关于建筑改造之中西比较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14,基础资料来自Ohio State University课程介绍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