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建筑学,体现学科交叉
建筑遗产保护利用评价的研究可以从规划、建筑、结构、技术、材料及历史等多个学科的不同视角来切入,如结构专业多关注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鉴定,历史专业多关注文物建筑与遗产的价值评价和原真性整体性的维护,规划专业多关注旧建筑改造对城市更新与用地调整的影响,等等。而本书将主要基于建筑学的基本视角,并适当融合其他相关学科来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具体体现在:首先,本书的研究对象——“建筑遗产”相对具有建筑学领域的普遍意义,而并不只是关注于历史遗产保护领域的文物建筑。其次,本书将从建筑学所关注的功能、空间、环境、使用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性的探讨,而非以往更多偏重于结构鉴定加固的角度。另外,研究既基于建筑学,又将体现多学科交叉,如:采用数据库、三维模型、统计分析、模糊评价等技术手段进行评价研究,体现数理分析与建筑学的融合;结合遗产保护的案头研究与改造设计的实践操作,体现历史与设计的互动;引入结构加固、生态节能、经济评估等方面的概念原则及方法,对建筑遗产保护利用进行多方位的综合评价。
2)基于国情与实效
伴随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我国建筑业仍然会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大拆大建”也仍有可能持续。如果对大发展带来的生态破坏不能引起足够重视,我们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环境形势。通过对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规范建筑更新行动的谨慎决策和有序推进,符合当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循环经济架构,在节能减排的宏观背景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必须紧扣国情,联系实际,注重实效,执行有力,为国内面广量大的建筑遗产更新实践提供指导。
3)基于“建筑生命周期”(www.xing528.com)
根据生命周期的定义和再利用的内涵,可以引申出适应性再利用的定义:建筑在其生命周期内经常面临使用功能的转变,适应性再利用即指在保留建筑遗产历史特色的前提下完成功能提升,使其适应新用途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延长建筑的生命周期,以应对建筑承载的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方面的需求,并有效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对建筑遗产保护利用进行综合评价正是关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而非建筑的某个特定时点,因此在评价研究中应采用发展的、动态的观点来看待建筑遗产,并将评价工作视为建筑遗产生命周期中的一项重要长效机制。
4)客观与主观并举
建筑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一方面建筑要能建成必须满足一定的客观指标与标准要求,另一方面建筑要能用好也必须满足用户的主观指标和精神追求。因此本书在对建筑遗产保护利用进行综合评价时力求做到客观评价视角与主观评价视角并举,以期得出科学合理全面准确的评价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