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论的基础
全纳教育,在中西方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的。第一,西方社会的全纳教育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它通过实践活动,对全纳教育的理论假设进行验证,从而获得更为科学的发展模式。其一,社会运动的实践孕育和推动了全纳教育的生长和发展。它强调残疾儿童的全纳教育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文明从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转变的必然结果。人权运动的兴起,促使了残疾儿童的教育安置模式从双轨制的隔离教育体系向普通教育体系的回归和融合。对残疾儿童进行适当的全纳教育,是社会理性文明的反映。这种理性,它在后现代主义的基础上,进行价值重构,它不仅关注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关注残疾儿童的教育与整个社会之间发展的关系问题,它在对弱势群体进行价值倾斜的同时,也强调弱势群体与社会共谋发展的协调问题。其二,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改变了全纳教育的内在构成要素,它从乌托邦的理念层面转向具有操作性的实践层面。在全纳教育的过程中,遭遇着现实的诸多难以融合的困境,从而将“必须将所有人”融合转变为“尽可能将所有人”融合。全纳,也不再是道德层面的产物,而是法权实践中的产物。其三,在实践的基础上,全纳教育也改变了社会对残疾儿童的认识,促进了残疾儿童自身的转变。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在改变世界的时候,世界也具有反向改变的作用。在人们不断修正全纳教育的实践路径时,全纳教育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从对残疾儿童的同情和怜悯转变为权利和义务,从对残疾儿童的不能容纳到必须容纳,从对残疾儿童的全部容纳到有责任的容纳。同时,残疾儿童也对自己的受教育权有了显性的认识,从被动的接受教育到主动的接受教育,从对受教育权的漠视到重视,从而改变了自身的境遇。
第二,我国的全纳教育是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之上的。实用主义,是对经验的一种反映,它认为人的认识是基于经验的基础之上,至于经验背后的原因、规律等,则并不探讨。因此,对于实用主义路径下的全纳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困境:其一,全纳教育强调经验的重要性。例如对于随班就读的认识,就基于随班就读在全纳教育观念形成之前就存在,从而强化了随班就读的正当性,而对于随班就读是否诠释了全纳教育精神,以及什么样的随班就读才是真正的全纳教育等问题则关注较少,从而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没有自发地生成全纳教育思想。具有实用主义特征的全纳教育,它的发展模式能够解决当前的需要,但是不能建立长远的发展机制,这对于全纳教育的本质探讨和制度建立是不利的。其二,实用主义是一种机械的唯物主义,它看到了经验是一种客观存在物,但没有看到人对于经验的能动性作用。在实用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全纳教育是否实现通常以教育安置模式为判断标准,而忽视了教育安置模式是以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而这种不断变化是人们对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的不断认识。因此,实用主义框架下的全纳教育,会将全纳教育置于机械的、经验的发展路线,而不去思考其本质特征和规律,以及不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2.理论的体系
理论体系,在库恩看来,是一种“范式”,即用最简练和核心化的表述来阐述事物的本质、构建基础以及研究方法。全纳教育的理论体系,在中西方,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论体系。第一,西方的全纳教育,研究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理论构建的基础是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的交织,共同推动着全纳教育的发展;研究的方法遵循着实证主义的路线,以实验研究、个案研究为主要方法。其一,教育机会均等是促使全纳教育萌芽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基于此,全纳教育的发展一度陷入非理性的境地,认为任何有利于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措施都是正当的,从而引发了全纳教育的妖魔化,在实证主义和建构主义相互构建的过程中,全纳教育的理论体系逐渐回归自然,教育机会均等依然是其核心,但同时还需要具有教育实施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即在法权体系的基础上实施全纳教育。其二,全纳教育长期处于“心理—医学”模式范畴下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认为残疾人的残疾是由于本身的生理和心理的缺陷所造成的,从而构建了基于该范式基础上的学科教育体系,即以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为主要学科基础。在社会运动的发起和推动下,全纳教育的发展主要处于建构主义的研究范式,认为残疾人的残疾在社会支持不足的情况下由“第一缺陷”衍生了“第二缺陷”,从而导致了障碍。正是由于实证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相互交织和构建,才构建了全纳教育的理论体系。(www.xing528.com)
第二,我国的全纳教育,研究的核心是尽可能地为残疾儿童提供教育支持;理论构建的基础是实用主义;研究的方法以定性研究、个案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其一,在一个没有融合与融入的社会环境中,全纳教育的发展还处于萌芽时期,它还处于特殊教育的发展领域,还没有渗透到普通教育体系之中,更没有引发普通教育体系的相应变革,因此,全纳教育的“机会均等”是一种有限的平等。这种有限性表现为在资源缺乏的现实状况中,只要有利于促进残疾儿童的教育途径都是一种适当的教育。其二,在理论基础中,还没有生成本土化的特色理论,依然沿用着实用主义的发展路径。在全纳教育的学科构建上,一方面把西方现成的全纳教育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我国的实践,从而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冲突;另一方面运用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概念体系、研究方法、科学范式来发展其理论体系,从而出现了没有自我生成的概念体系、研究本质和研究范式。这种实用主义的发展路径让全纳教育的研究范畴极易变化,这种变化不是随着事物发展的规律而变化,而是根据不同研究流派的兴起与没落、不同教育思潮的渗透与传播、不同研究领域的林立与分散而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就难以形成全纳教育自我生成的理论体系。
3.理论的话语
理论话语,是理论构建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表述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全纳教育的理论话语,在中西方国家是各不相同。第一,西方社会中的全纳教育,是对崇尚自由和平等的社会改革人士所推动的,在全纳教育的初期,其话语特征是一种富有情感的社会运动的产物,它从社会建构的层面来宣扬社会公正的价值观,因此,它的话语词汇集中于“人权、平等、自由、接纳”等,它的思维方式具有线性化特征,它的主要目的是扩散和宣扬全纳教育的思想,让社会更多的人予以关注,因此在行为表现上比较直接。在全纳教育的后期,全纳教育,已经不满足于探讨价值层面的理论问题,而是引入了实证科学的分析工具,来探讨全纳教育如何具体化和操作化,在此,全纳教育的理论话语逐渐融入科学化的层面,例如,其话语体系融入了“干预、实验”等词语,逐渐地转变了科学研究范式,思考问题更加的具体化和情境化,会考虑到残疾人的残疾种类的多样性、残疾程度的严重性、普通教育环境是否接纳等多种因素,在对全纳教育实践模式的寻找上也显露出审慎的态度,从而显现出理性的特征。在西方社会的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它反映了社会发展变革的历史轨迹,也反映出不同学科对全纳教育的交织构建的过程。
第二,我国的全纳教育,以“随班就读”为主要话语词汇。在随班就读的发展初期,其理论话语是实用主义的,它是以解决残疾儿童入学的问题而推行的一种策略,而没有摸索全纳教育的本质规律,因而其话语特征是简单的、直接的、没有独特的话语词汇。在西方全纳教育思想融入的过程中,我国的全纳教育的理论话语反映出拿来主义的特征,它将国外的词汇直接引进过来,形成中西参半的话语体系。例如“全纳”“一体化”“去机构化”等。在这种话语的冲击之下,没有形成彼此融合的话语体系,而是有着某种生硬和照搬的特征。如今,我国的全纳教育的理论话语体系依然还在这种冲击中不断地自我解构和建构,因此,全纳教育的理论话语仍然遭遇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困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