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源于地质学领域,是为了区分不同地质构造使用的名词,当传入社会学领域后,更多地运用于研究社会结构问题。根据社会分层理论,处于社会大环境中的不同的人群,根据不同的社会分层标准,把动态和无序的社会划分为相对稳定、清晰、有序的阶层,这有助于研究社会不平等等社会性问题。在社会分层理论中,无论是马克思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二元划分体系,还是韦伯的“阶级、身份和政党”[49]所确立的法律秩序、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以及在此基础上演变的现代分层理论,即以格伦斯基(Grusky,2001)等人为代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声望、公民、人力等综合分层体系[50],都说明了不同的人群,在社会之中,有着阶级之分、强弱之别。大多数的残疾人,根据现代分层理论,无论是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领域,还是文化领域[51],他们都是“缺乏各种机会而导致不利地位”[52]的群体,并处于社会的底层状态以及权力的边缘状态。其表现为:根据资料显示[53],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无论是学前教育、还是义务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相对较差;他们的职业选择范围相对狭小,所获得的职业收入也相对很少;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
在社会分层的视角下,残疾人不仅在社会地位上被边缘化,在社会主流群体对残疾人的认识上,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残疾人消灭论”,还是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都体现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对残疾人的拒绝、同情、压迫和怜悯的态度[54]。在等级森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对于残疾人的认识是,他们是无用的,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对残疾人认识的改变,残疾人再也不是如同物品一样随意地被抛弃和处置,而是转向“用医学的手段”来予以治疗,迄今步入“社会融合”的阶段,这种发展的历程,也可以看出社会对残疾人的认识是一个从封闭到开放、从偏见到公正的过程。这种历史形态下的残疾人观,对于残疾人的社会阶层的界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从横向上看,残疾人处于权力最边缘的阶层;从纵向上看,他们则有所变化,尤其是对残疾人的“人权”认识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不再是古罗马时期的残疾人与奴隶一样都只是奴隶主的物品的“物权论”。
在社会分层理论下,残疾人处于相对确定的、边缘的社会地位,然而,阶层和阶层之间并不永远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时刻处于冲突、裂变、流动和资源的再分配过程之中。“至今为止,所有现存社会的历史都是一部阶级的斗争史”,只有不断地斗争,才会给予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更多生存、发展的机会,才会让残疾人有更多地参与社会、发展自我的机会。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残疾人艰难的生存状态,但在另一方面又反映了残疾人与整个社会的不断融合。特茨(Terzi)(2004,2005)认为[55],社会的融合,是不分阶层、经济或文化的界限来进行社会参与的。并且,社会是一个结构化的有机整体,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社会结构系统的必需[56]。无论是拥有大量财富的阶层,还是贫穷的阶层;无论是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人群,还是受人轻视的职业人群;无论是融入社会并能体现社会价值的普通人群,还是被社会拒绝、处于弱势地位的残疾人群,他们的存在可以“保持社会结构的动态平衡”[57]。(www.xing528.com)
一个现实的社会,总是会有残疾人,我们不可能把社会像机器一样准确和绝对地予以控制,因此,残疾人的存在是社会的常态。社会应该给予残疾人更多的普通人的眼光,给予残疾人更多的正常化的生活。因此,全纳教育有着孕育的必然性。它的价值多元、包容性的特征,让残疾人从社会分层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成为一个社会中的普通人的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