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体,不同的学生往往具有不同的特征。为实现有效组织与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有必要以心理学为指导来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据,心理学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活动在人的素质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发展过程或规律的不同,我们将人的素质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与知识活动相对应的素质……成为‘知识活动素质’。另一类是与实践活动相对应的素质,称为‘实践活动素质’。”[12]人的素质发展既包括知识活动素质的发展也包括实践活动素质的发展。
在人的知识活动素质发展过程中,学生通过知识学习或获得间接经验占着主要的地位,但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对于学生知识活动素质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实践活动至少在个体认知活动素质发展的起点上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并且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时,如果在其认知结构中没有相应的可以同化吸收它的知识,则一定的直接经验和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人良好的道德素质不仅是一种知识活动素质,更是一种实际活动素质。如果学生只积累了道德知识,而不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去进行情感体验,内心冲突或意志表现、品德的同化和顺应机制就不能良好地展开,良好的品德素质也就无法形成。
(二)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和发挥榜样的作用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刺激决定反应,环境决定行为。也就是在个体习得行为过程中,重视环境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设计和操作,既能建立起预期的反应,也能通过反复的强化形成或消退复杂的行为。班杜拉提出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对模式或榜样的观察就可以学习到新的行为方式,儿童道德判断方式和行为方式就是通过对他们周围的道德榜样的模仿而建立。并且,“示范榜样不仅指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包括文字符号、图像信息、语言描述、艺术形象等”[13]。虽然行为主义心理学忽视自主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但它强调了人可以从环境中直接学习,榜样示范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对进行教育活动仍具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www.xing528.com)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也应该重视环境的影响,通过优化和利用环境来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比如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进行公益劳动、勤工助学等。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发挥环境和榜样对人的影响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实践教学有利于实现主内的、自律的教育方法和主外的、他律的教育方法的统一
一些近代的理性主义教育家和现代的进步主义、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教育家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不是消极被动地进行而是积极主动进行的,并且这些活动是自主的、可控的,人作为一种理性的动物能够而且理所当然地自主控制和调适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在本质上是自律而非他律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采取主内的、自律的方法,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性。
与此同时,一些近代的经验主义和现代的行为主义教育家认为,心理活动从内容的丰富到形式的完善都是经验材料持续不断作用的结果,心理的内容有赖于系统的灌输而不是自身的发现。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采取主外的、他律的方法,突出外部的经验、纪律和教师在学生心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以上两者在人与教育和环境关系的问题上,都比较片面。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改造周围环境及其自身的自由意志,又对外界环境、教材和教师具有依赖性。因此,主内和主外的教育方法,自律和他律的教育方法,应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恰当地统一起来,形成优势互补。
在组织和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增强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责任感,学生能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成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并且,实践教学在社会大环境中进行,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与课堂理论知识密切联系,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充分重视了环境、教材和教师的影响。总之,通过实践教学,主内的、自律的教育方法和主外的、他律的教育方法能够有机地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之下,达到教育方法的最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