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教学完善大学生健康心理

实践教学完善大学生健康心理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福建心理网对福建省部分高校最近的几次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1%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19%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比例正逐步增大。[5]左晓林:《浅谈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载《长沙通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29—31页。[6]刘江翔:《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高校德育实效性》,载《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122—124页。

实践教学完善大学生健康心理

当代大学生多是“温室中的花朵”,他们在困难和障碍面前总是显得苍白无力,总是想从家长、教师甚或是自己的同龄人那里寻求到帮助。当寻求不到帮助,自己必须独自面对的时候,有的学生会采取退缩、躲避的态度,有些则会避重就轻,更有甚者,当他们不能有效地解决横亘在自己面前的困难时,就产生了悲观的情绪,并逐渐演变成种种心理问题。在某校的一次调查中,当问到“你认为高校大学生在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迫切需要老师何种形式的指导”时,有20%的同学选择了“专业的心理咨询”的选项。这无疑说明了在当代大学生人群中有部分同学确实存在这样或者那样、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据福建心理网对福建省部分高校最近的几次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1%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19%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比例正逐步增大。[6]这就要求我们高度民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没有受伤的灵魂永远处于幼儿期,没有疤痕的人生是最失败的人生。”因为这样的人生经不起生活的磨难和人生的挫折。而当代大学生由于其独生子女的背景和目前教育体制的弊端,造成了他们心理和性格上“天生不足”的缺陷。当代大学生们正在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患时,能够引导他们走出阴影、重塑美好人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应该是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与不同的人群接触,与社会接触,使学生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逐渐对各种复杂的社会情况有所认知。加上教师在此过程中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们逐渐掌握分析、认识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而不至于在遇到一些与自己所不熟悉的、与自己理想中相矛盾的社会情况时,显得那么无所适从,从而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增强克服困难、排除障碍的能力,在现实中重新认识自己,走出自我的误区,学会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自我欣赏、自我肯定的过程中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从而使自己的心理、人格得以完善。

【注释】

[1]杨少文、江阳刚:《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载《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年第11期,第674—675页。

[2]李建奇、龙献忠:《关于强化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功能的思考》,载《邵阳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14—116页。(www.xing528.com)

[3]金晓曾:《浅议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第28—30页。

[4]杨向容、孙波:《社会实践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载《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第84—85页。

[5]左晓林:《浅谈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载《长沙通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29—31页。

[6]刘江翔:《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高校德育实效性》,载《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122—12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