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藏于陕西洋县智果寺的明朝善本经书之中记载着超过一千首的佛教歌曲,其中有超过两百首佛曲流传至今,并且仍然在当地的寺庙和民间被演奏和演唱。从内容形式上,出产自洋县的佛教音乐大致能够分成三种:经韵、锣鼓乐曲和鼓吹乐曲。经韵就是经歌,是指使用歌唱的形式将佛经吟诵出来,简单来讲就是具有吟诵性质的歌唱,其伴奏乐器为木鱼等打击预乐器或法器;鼓吹乐器是一种器乐演奏形式,所使用的主要乐器为民间俗称的“管子”的管乐器,伴随着当地民间的打击乐器进行演奏;锣鼓乐曲同样属于器乐演奏形式,通常使用的是鼓吹乐曲中的锣鼓等打击乐器,不使用管乐器,进行单纯的打击乐器演奏。
从曲牌的出处来看,出产自洋县的佛教音乐的曲牌大致存在三个来源:首先是在寺庙中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曲牌,此类曲牌历史最为悠久,最高可追溯到北魏时期,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后是不同年代从民间音乐曲目中吸收的器乐与戏曲,这一类曲牌来源相当广泛,其中包含来自于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的音乐风格,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还有一部分是对于元朝、明朝和清朝来自全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曲牌的收录与继承。
从乐曲的演奏形式上来看,出产自洋县的佛教音乐有行乐与坐乐之分。行乐就是民间所说的“行香”,通常是在封建年代人民进行祈雨、迎神活动以及举行葬礼的游行过程中演奏;坐乐指的是民间所说的“坐场”,通常在寺庙举行法事、庙会等活动时进行演唱和演奏,同时也会在民间举行葬礼(白事)时,在经堂和死者灵前进行演唱和演奏。(www.xing528.com)
从演奏者的身份上来看,出产自洋县的佛教音乐可以分为香花板与禅和板两个大类。香花板就是民间俗称的“应教”,演奏者为“应缘僧”,属于应俗的僧人。香花板演奏的曲目是锣鼓乐曲和吹鼓乐曲。禅和板指的是俗话所说的“禅教”“禅门”,演奏者为“禅和子”,也就是专门进行佛教修行,了脱生死的僧人。禅和板以经韵为演奏乐曲,相对香花板来说更为严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