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和方言是区域文化最明显最稳定的因素”,我国自古就有征集方言来了解民情习俗的传统,方言不仅反映了各地的民情风俗,还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时代感,《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即是典型表现。在某一区域,方言承继着其历史传统和文化积累,使之与其他的地域文化区别开来。当作家以特定地域为选材对象,当地方言势必成为小说的文本语言,包括叙述语言,也包括人物语言。汉中因与关中、四川、湖北、甘肃几省区相接,加之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移民,人口构成复杂,语言差异也较为明显。在某些方面也会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如镇巴、南郑、西乡一带口音明显具有川腔川味,与四川话比较接近,洋县话则和关中话更接近,即便是汉台区内也存在口音差别,《汉南续修郡志风俗》中就称褒城县民“论其声音,山南近蜀则如蜀,山北近秦则如秦”。与普通话比较,陕南方言中突出的发音是N、L不分,Z、C、S和ZH、CH、SH不分,词汇方面不少词语多带词尾如“子”“儿”等,名词多重叠形式。王蓬虽生于西安,但十岁随父亲下放陕南农村,此后十八年的农民生活使他对当地农村土话极为熟悉,作品中人物的话语也充满土乡土色的韵味。诸如文中出现的“娃儿”“妹儿”“啥子”、“目时(现在)”“早些年辰”“你这碎崽娃子”“我羞人去”“晓得啵”“山娃子哟,砍脑壳的”等等,便有几分川话的味道。除了语言,民歌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大山深处的星星》中有两段民歌:“太阳出来红似火,晒的贤妹没处躲。我把草帽让给她,好叫太阳来晒我。”“我跟贤妹门对门,眼看贤妹长成人。花花轿子抬起走,你看怄人不怄人。”《水葬》开篇即有轿夫粗犷的号歌前后呼应:“天上有云星不明”“地上有石路不平”。麻二赶车时一连唱的四首山歌,歌词中充满了秦巴山间的生活情趣,语言幽默含蓄、感情柔和细腻,整体上更多地带有川楚之风,与关中陕北民歌的粗犷豪放大相径庭。(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