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在南郑的时间只有短短八个月,可这却是他人生最为闪光之处。在这里,他可以施展他的男儿抱负,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所以,他此时创作的诗篇必然是乐观豪迈的。比如,陆游此时创作的《山南行》《南郑马上作》《晓发金牛》等。然而,当他信心满满奔赴战场,准备杀敌报国、收复失地之时,乾道八年十月,因王炎召还,幕僚遭到遣散,陆游也于十一月离开南郑赴成都,他的军旅生涯也戛然而止。通过对陆游从戎南郑以后作品的解读,发现陆游对自己这段军旅时光可谓念念不忘,他经常会以梦境为主题进行创作。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曾作过这样的统计:“即如纪梦诗,核计全集,共九十九首。”其实全集中写梦的诗歌远不止这九十九首,在描绘梦境之时,勾起自己对从戎时光的回忆,最终这些喷薄而出的热烈情感再与冰冷的现实进行碰撞,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引发了读者的共鸣。陆游《十月二十六日夜梦行南郑道中既觉恍然揽笔作此诗时且五鼓矣》诗云:
孤云两角不可行,望云九井不可渡。嶓冢之山高插天,汉水滔滔日东去。高皇试剑石为分,草没苔封犹故处。将坛坡陀过千载,中野疑有神物护。我时在幕府,来往无晨暮。夜宿沔阳驿,朝饭长木铺。雪中痛饮百榼空,蹴踏山林伐狐兔。耽耽北山虎,食人不知数。孤儿寡妇雠不报,日落风生行旅。我闻投袂起,大呼闻百步。奋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苍崖血如注。从骑三十皆秦人,面青气夺空相顾。国家未发度辽师,落魄人间傍行路。对花把酒学酝藉,空辱诸公诵诗句。即今衰病卧在床,振臂犹思备征戍。南人孰谓不知兵?昔者亡秦楚三户!
这首诗于淳熙八年(1181)十月二十六日作于山阴,陆游梦见了自己行于南郑道中看到的种种情景。前四句重点描写了南郑一路地势的险要,史诗般地再现了当年的雄关漫道。“孤云”“两角”根据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它们是位于南郑境内的两座山峰。古语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可见两座山峰山势之险峻。望云关山势高耸,与云霄相望,而九井滩中有鱼梁、龟堆、芒鞋嘴等巨石,参差相望于波间,给行船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嶓冢山高耸插入云端,汉江水滔滔东流。山与水的地势,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而绵延的高山和蜿蜒的流水,又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卷。接下来,陆游又写到了嶓冢庙旁汉高祖刘邦的试剑石和拜将坛,这些南郑的名胜让他刻骨难忘。最让他难忘的,就是从戎南郑的军旅时光,这里条件艰苦,环境险恶,可在陆游笔下,却为我们展现的是满腔的热血与豪情,从军亦成了乐事。风餐露宿的生活,还可能遇见吃人的老虎。为了增加作品的可读性,陆游打虎的情节还化用了杜甫的语典。杜甫曾在《北征》中写道:“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老虎的吼啸声震荡山谷,仿佛山崖都要被吼裂一样,可是陆游毫不畏惧,奋勇杀虎。然而,如此高涨的杀敌热情还未来得及释放,却遭遇了府参议官王炎的内调,继而幕府解散,陆游转任成都。从军梦的破碎,让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满腹的沮丧和无奈。随着时间的推移,陆游开始去学着“酝籍”,虽然没有机会去奋勇杀敌,可是爱国热情依然还在,即使衰老,身染疾病,都仍然时刻准备着被征召入伍,报效祖国。最后,陆游还用了项羽“亡秦必楚”的典故坚定了必胜的决心。(www.xing528.com)
陆游的梦境是虚幻性的,这种入睡后的潜意识心理活动,有别于正在发生的现实存在,可是在睡眠中,潜意识还在不自觉地运用着大脑中积累的印象材料去进行联想。想象和构思,会把这些材料无所约束地拼接起来。《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诗中有句道:“梦中忽在三泉驿,庭树鸣枭鬼弄灯。”“忽”一词就体现了梦境在创作中的自由度,它完全可以突破现实的束缚,用各种各样的意象或者事件,去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当然,陆游的梦又具有真实性,因为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梦境,它的材料都必然来源于现实生活。如果没有现实中八个月的从戎生活,陆游也很难完成这样的梦境创作。所以这些梦境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现实生活的反应和再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