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西南联大的三校还保持了原三校的管理机构,比如各校有各校的校长、教务长、秘书长等,三校在昆明还设有自己的办事处,各建各的研究机构,校庆活动也是分别举行。在教职员的聘用上,三校分别延聘原各校的教职员,并分别新聘教员,以便为战后各校的发展打下基础。可以说,昆明时期既有西南联大,又有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对外以西南联大共称,对内则泾渭分明。难怪有人会说,西南联大是“混合物而非化合物”。冯友兰对此形象地称为“房头制”。他认为西南联大“好像是一个旧社会中的大家庭,上边有老爷爷、老奶奶作为家长,下边又分成几个房头。每个房头都有自己的‘私房’。他们的一般生活靠大家庭,但各房又各有自己经营的事业。”
在这样的“房头制”下,原各校师生有强烈的认同感,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当然,在这样的机制下,如果“房头”的领导水平高,则可以避免分裂,如果稍有差池则容易陷入分裂的局面。被称为联合办学典范的西南联大不是没有矛盾,在建校之初,三校之间的冲突也不少。西南联大实际上形成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长期主政的情形,尽管其做事公允、以大局考虑,但还是难免让人觉得偏向了清华大学,而伤害了其余两校的利益。但这些冲突和矛盾在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及三校内一批德高望重、以大局为先的教授们的理解、忍让之下,一一化解,维持了西南联大的团结。
在组成西北联合大学的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中,北平大学的农学院在沔县(今勉县)办学,医学院在南郑(今汉中市汉台区)办学,工学院和北洋工学院合组为西北联合大学的工学院,余下的法商学院、文理学院是以北平大学为主的;而北平师范大学则改为西北联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后奉令改称师范学院),北洋工学院亦成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的主要组成部分。现实环境造就了原本就是合并他校建立起来的办学历史不长的北平大学人心更加涣散,而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则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师生的认同感稍强一些。 目前尚未发现有三校在联合办学期间还设有原行政机构的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原三校师生在联合办学之初还有部分的认同感,但相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而言却疏离了许多。1938年9月,任湖南大学校长的胡庶华调来西北联合大学任常委,他一到城固就注意到学校内部不团结的情形,发觉它“真像一锅大杂烩,摩擦极多,矛盾重重”。这样的矛盾,找不到妥善的处理办法,三校院间依然各自为政、矛盾重重,连教育部派来做校常委的陈剑翛也深感压力很大,认为一人单枪匹马、无济于事,最终辞去西北联合大学校常委的职务,到湖北任教育厅厅长去了。
西南联大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的风气受到人们的推崇,它以“一二 ·一运动”为代表的革命、民主精神亦引发人们不断的反思,尤其是它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作为联合办学的典范为世人所称赞。西北联大因为肩负了构建西北高教基础的重任,故国民政府教育部在思想控制、校方领导的聘任方面加大了力度,再加上西北联大本身内部存在的一些矛盾,使得当时以至现在人们对西北联大有偏见,认为是失败之作。但在历史过去七八十年后,再一次回看西北联大对西北高等教育的影响,明显地可以感触到当时国民政府设立西北联大的重大意义。今天,与西北联大有关的高校有20多所,如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及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昌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原西安医科大学、原陕西财经学院、陕西理工学院等,它们在北方,尤其在西北地区发挥着为国育才的作用。可以说,西北联大成功完成了奠基西北高等教育基础的重任,在广大的西北地区留下了较为完整的文、理、工、农、医、师范等高等教育的基础,为战后及新中国留下了许多建设人才,成为建设新中国的智慧之源。(www.xing528.com)
西南联大和西北联大尽管境遇不同,但都在祖国危难之时收容了流离失所的师生,延续了中华民族高等教育的文脉,他们南北呼应,坚持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使命,或“一联到底”,或分立为数校,均为中华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注释】
[1]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北联大与陕南社会变迁研究》(13H052)的阶段性成果。
原载于《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016年第 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