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设立长沙临时大学、西安临时大学的背景相同。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使得位于平津的高校受到了冲击,各校纷纷准备迁往内地。1937年8月,国民政府决定在长沙和西安设立临时大学第一区、第二区,并初步设立各区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为抗战初起时内迁高校的正常运转做了组织上的准备。1937年9月 10日,教育部发布 1669 6号令,组建了临时大学第一区、第二区。第一区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及中央研究院为基础,组建为长沙临时大学;第二区由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为基础,组建为西安临时大学。
教育部在设立战时高校第一区、第二区时选择了长沙和西安两地,是因为:第一,两地一个在华中、一个在西北,在当时的情况下均处于战火未及、相对安全的内地;第二,在全面抗战爆发前,教育部、地方政府及相关高校已有迁移内地的计划,而长沙和西安正是首选之地。如战前清华大学为应对不时之需,就在湖南长沙的岳麓山开始修建新校舍。而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迁设西安也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已经有此动议。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政府当局和民间人士已经注意到高等教育分布的不均衡,并提出了促进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开发西北应对国难的设想。《大公报》主编张季 鸾在 1933年初提出:“最近外患紧张,平津受胁,负笈北平之各省学生,皆感不安。设一旦战事爆发,将有数万失学青年。此诚目前切迫之问题,不能不有救济之计划。”他认为西安是最适宜的地点之一。教育部此时也在筹划设立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设西北大学也在设想之中。鉴于北平国立大学过于集中的局面,当时亦产生迁离高校、支援西北的设想。1933年2月18日,北平《世界日报》刊载消息,传闻教育部有意将师大迁往西安,尽管师大校长李蒸对此事一无所知,但当时的教育部长朱家骅确有此意,并非空穴来风。1936年初陕西省政府曾请示教育部将北平大学迁陕,提出组建西北大学的提议;北洋工学院亦有主动迁往陕西办学的动议。(www.xing528.com)
尽管教育部在长沙和西安设立两所临时大学的背景相同,尽管战事紧张,但是国民政府在迁设北方高校的考虑上不是仅顾眼前,还有长远打算的一面。教育部将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等三校院迁设西安组建西安临时大学,则被赋予了更深的一层含义,那即是满足开发西北的需要,将三校内化为西北的大学,为西北地区建立高等教育的基础。相对于西安临时大学来说,教育部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的南迁则仅仅立足于高校内迁、保存大学的考虑,没有给予过多的深层考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