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致人而不致于人,汉水文化研究成果

致人而不致于人,汉水文化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夏侯渊败亡之后,刘备屯兵阳平关,蜀汉政权在汉中的迅猛发展令曹操不安。曹军将防线收缩在关陇地区,军粮补给变得轻松,避免与蜀汉在汉中一地的兵力胶着,也就是摆脱了“致于人”的军事被动。而且,曹军以关陇为防守基地,切断了汉中与陇右的联结,使汉中成为“孤绝”之地。曹操放弃汉中,据守关陇,实堪为“致人而不致于人”战略的杰出典范。

致人而不致于人,汉水文化研究成果

公元215年,曹操讨伐张鲁成功,取得对汉中军事控制权。但是,对于后续的军事部署,主簿刘晔和司马懿都主张乘胜攻入蜀地。刘晔分析说:“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慴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刘晔的一番话虽然振奋人心,大涨己方之志气,然而,不难发现,他主张继续进军的根据却是“推此而前”,依据的是曹操之前战役中的威势。曹操没有听从他的意见,是出于现实因素的考虑:“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他考虑到以汉中为据点,向蜀地推进的现实军事地理劣势:交通条件恶劣,军粮供应的巨大压力。曹操认为:虽然得到汉中,但是军粮问题始终无法解决。汉中浅窄,也很难发展成为粮食生产、供应基地,从关中补给粮草需要翻越秦岭,异常困难。因此大军以汉中为基地,继续纵深推进,是难以有所作为的。司马懿与刘晔有相似的看法:“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司马懿与刘晔的相通之处在于,非常乐观地推测了汉中新胜之“势”,然而对蜀地的占领与治理,将其变成己方的军事基地却并非一个短暂的、一次性活动。曹操没有听从这个意见,在胜利的情况下,冷静地选择放弃汉中,“(建安二十年)十二月,公自南郑还,留夏侯渊屯汉中”。

然而,夏侯渊败亡之后,刘备屯兵阳平关,蜀汉政权在汉中的迅猛发展令曹操不安。公元 219年,他携带军粮,亲征汉中,调整对蜀方略。“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赵)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阵,且斗且却”。曹军追至营下,赵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曹操第二次兵临汉中,与刘备争夺此地,结局果然像曹操之前分析的那样,军粮出现了问题,而且久战不下,危机四伏。(www.xing528.com)

曹操回应司马懿的建议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将关陇与汉中放在一起通盘考虑的。陇右与汉中两个地区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将防线放在关陇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曹军将防线收缩在关陇地区,军粮补给变得轻松,避免与蜀汉在汉中一地的兵力胶着,也就是摆脱了“致于人”的军事被动。曹操将汉中留给了蜀汉,也将“守战之力,力役参倍”的用兵之弊端和压力留给蜀汉。而且,曹军以关陇为防守基地,切断了汉中与陇右的联结,使汉中成为“孤绝”之地。蜀汉虽然占据了一定的地理优势,却同时承受了巨大的压迫与围困,不得不苦苦向陇西发展,追求突破。如此一来,曹魏方面就以据守关陇而调动了蜀汉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的连年北伐。曹操放弃汉中,据守关陇,实堪为“致人而不致于人”战略的杰出典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