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和文化落后,人们希望通过对鬼神的崇拜与祭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巫术便成为人们沟通天人的主要手段。《今文尚书 ·周书·吕刑》中“民神不杂”“人神杂糅”“绝地天通”等语反映了人们构架天地神人世界体系的叙事逻辑与主导观念。在这一治乱更替逐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循环论体系中,巫觋时代不仅是天地神人相分、乾坤有别、人伦有序的礼制赖以产生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原始儒家文化的母胎。这一时期的氏族部落首领往往兼任本部民众的大巫,也出现了围绕战争、农业、医药等从事占卜祈祷的具有很强权威性的巫师。
从历史来看,汉水流域涵盖了古代巴蜀、荆楚地区大部,而这两个地区自古流传的巫傩文化成为中国道教兴起的重要思想渊源,它是汉水流域成为中国道教发祥地的重要条件。“汉中、巴蜀一带,很早就好《老子》及仙道,敬重鬼妖,巫风甚盛”。《隋书 ·地理志》载:“汉中之人,好祀鬼神,崇重道教,犹有张鲁之风焉。”《三国志 ·张鲁传》云:“修法略为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曰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祈祷。祈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以为常,故号五斗米师。”张修的宗教活动大致与张角相同,主要采用强调叩头思过、符水治病等形式传播教义。上述做法中除“静室思过”、祭诵《老子五千文》外,其余皆是古代巴蜀地区鬼道的核心内容。鬼道是流行在巴蜀地区的氐羌巫教,其崇拜纵目三眼神和三官、追求长生不老的仙道传统、驱鬼降魔的原始巫术后来被张陵、张修的五斗米道所吸收,构成早期道教的中心信仰,也成为《清微玄降大法》《洞神八帝妙精经》《真灵位业图》等道教经典的重要内容。据蒙文通先生考证,被古人誉为天下之中的昆仑仙境即是四川西部地区。“既然这个位居天下之中的昆仑仙境就是指四川西部,那么,巴蜀文化发展为道教的重要思想源头,也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以符咒为主要道术的五斗米道,也带有浓厚巫术色彩,这与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盛行的巫术有着密切的关系。(www.xing528.com)
荆楚地区古时为楚国属地,楚人崇鬼尚巫术,王夫之在《周易内传》指出:“楚人尚鬼,故曰鬼方。”结合楚辞名篇中涉及的各种宗教祭祀,即可看出楚人具有浓厚的尚鬼信巫传统,其祭祀活动范围和对象超出了其他诸侯国。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秦汉巫术与神仙方术,只能算是世俗迷信,只有在它们依附于道家理论,形成一套独特的道教神学体系以后,才使自己一跃而成为与儒、佛并列的大型宗教。”现今陕西汉中和湖北西北地区至今延续着演出驱疫疬之鬼以求祥瑞的端公舞的民俗,带有明显的楚巫特征,究其渊源,应是由先秦巫教祭神歌舞演变而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