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对于张鲁政权的研究缘起于毛泽东的关注。众所周知,毛泽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对于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有着特殊情感。这种对农民的特殊情感起源于他本身来自农村,出身农民,更为主要的是与他早期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分不开。毛泽东对于“三农”问题的关注,其核心在于农民。农村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源地,农业保障了扎根农村的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的战略物资,农民既是中国共产党成就革命的坚实群众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主要兵力来源。农村根据地的建设、农业的发展,依靠的根本在于农民。所以,农民问题,无论是从毛泽东的阶级情感,还是从毛泽东的革命情感,也或,无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始终是毛泽东关注的焦点。
正是基于以上,1958年,毛泽东先后两次批示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认真学习《张鲁传》,并责成工作人员印发给参加中共八届六中全会的代表们。毛泽东认为当时中国进行的人民公社运动与早期张鲁政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无论是它的农民基础,还是它的运作方式。这从会议期间毛泽东的讲话不难发现,他讲道:“三国时候,汉中有个张鲁,曹操把他灭了。他也搞过吃饭不要钱。凡是过路的人,在饭铺里吃饭、吃肉都不要钱,尽肚子吃。这不是吃饭不要钱吗?他不是在整个社会上都搞,而是在饭铺里搞。他统治三十年,人们都高兴那个制度。道路上饭铺吃饭不要钱,最有意思,开了我们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的先河。大约有一千六百年的时间了,贫农、下中农的生产、消费和人们的心情还是大体相同的,都是一穷二白。不同的是生产力于今进步许多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人们掌握了自己这块天地;但一穷二白古今是接近的。所以这个《张鲁传》值得一看。…… 现在的人民公社运动,是有我国的历史来源的。”(www.xing528.com)
毛泽东将东汉末年张鲁政教合一政权的“义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公共食堂相等同,将“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与吃集体食堂对等。反映了毛泽东迫切希望通过人民公社化的形式能够有效解决中国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历史上农民运动的关注以及对农民占主体的社会主义中国未来发展的热切期盼;同时也反映了毛泽东迫切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或中国旧式贫困的焦急心理。在毛泽东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有关张鲁政权的研究几乎没有。随着毛泽东对张鲁政权的肯定,以及将张鲁政权在高级别会议上正式提了出来,并要求高层官员认真学习,这开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张鲁政权研究的先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