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国志》与三国历史研究-汉水文化研究集刊.六

《三国志》与三国历史研究-汉水文化研究集刊.六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台湾学者瞿正瀛的《“威震华夏”钩沉》从《资治通鉴》着手,以《三国志》等史料比对,勾勒了关羽“威震华夏”的全貌,认为这一关羽形象不仅为低估其人者所未详,甚至也超越了崇敬关羽者的认知与想象。刘森垚的《历代刘备崇祀与三国文化》指出,历代统治者对待刘备的态度往往反映了当时官方对待整个蜀汉人物的态度。

《三国志》与三国历史研究-汉水文化研究集刊.六

台湾学者瞿正瀛的《“威震华夏”钩沉》从《资治通鉴》着手,以《三国志》等史料比对,勾勒了关羽“威震华夏”的全貌,认为这一关羽形象不仅为低估其人者所未详,甚至也超越了崇敬关羽者的认知与想象。台湾学者王北固的《魏延冤案中的费祎与吴懿》认为,吴懿在魏延兵变及其冤死案中很可能发生过一次配合费祎、杨仪行动的关键作用,稳定后孔明初期的蜀汉政权,过程更为复杂。杨继刚的《诸葛亮与李严权争新论》指出,诸葛与李严同同样忠于蜀汉政权,却未能精诚团结,在主政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蜀汉的灭亡进程。究其原因,主要是二人来自蜀汉集团内部不同的利益群体,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的政治诉求。这种以政治内耗换得政治均衡的安排者,正是蜀汉政权的创立者刘备本人。洪卫中《论曹操统治建立过程中的文化因素》认为,曹操在征服群雄、争取全国统一过程中,除了以卓越的政治谋略取得成功外,文化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儒、法文化的利用使曹操有效地稳固了统治、整顿了吏治和扭转了社会风习;对道教等文化的接受和利用不仅使曹操整合了黄巾军、臣服了张鲁,也使他以之为代汉的舆论工具;对兵家和形名思想的吸纳利用不仅成就了曹操的军事才能,也使之更为有效地进行了国家治理。梁中效的《试论曹操蜀道战略的实施及影响》认为,曹操的蜀道战略是继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曹魏最重要的国家战略;蜀道战略的实施,巩固了曹魏在关中的统治,增强了曹魏的综合国力,积累了山地作战经验,但也加快了蜀汉立国的进程。萧明忠《从蜀、魏、吴三国经济社会发展看“三国鼎立”对历史的贡献》认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出现后,蜀、魏、吴分别采取保境安民的有效措施,恢复和发展各自的社会经济,政治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从而在汉、唐之间起到了承先启后的积极作用。

陈辉的《论汉晋北朝统治者的道教政策选择》认为,东汉末年,统治者武力镇压黄巾起义,封建王朝和道教处于敌对状态。三国时期,魏蜀吴统治者改变政策,对道教加以适度利用。到了两晋,统治者开始积极招揽道教人士加入到政治活动中来,道教在社会政治领域发挥出巨大作用。南北朝统治者进一步深化与道教关系,将道教组织纳入到国家体系中。曾祥旭《论汉末曹氏集团和刘备集团对道教的不同态度》认为,东汉末年,汉中和冀州分别形成以张鲁为首的五斗米教和以张角为首的太平道,其政治组织和宗教影响相当强大。囿于自身文化传统和历史视野,曹氏集团和刘备集团和对这一重要宗教组织采取不同的态度,即:前者妙用,后者冷漠,这直接影响了两大集团的政治命运。朱健文的《东吴孙权时期的奇术及其高度繁盛的原因浅析》指出,东吴孙权时期,神算奇术丰富多彩、神奇精工,其高度繁盛的原因有三:一是孙权家族本身具有深厚的崇奉巫觋的文化传统,为东吴奇术的生长壮大提供了充裕的阳光;二是孙权本人对道术的信仰与追捧起了推波助澜的催化剂作用;三是东吴民间传统的重视、尊敬道学的社会习俗,是东吴奇术大放异彩的重要土壤。

杜小安的《论关公信仰与中国古代英雄崇拜》认为,关公信仰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文化现象,是中国古代英雄崇拜最典型的表现之一。郑先兴的《概念史学视域下的关公与关公文化》指出,关羽死后成为三教合一的信仰神圣,其文化价值包括了“忠、义、仁、信、勇、智、礼”等义项,其艺术形象构成了京剧中的“长髯、红脸、禄袍、赤兔马与青龙偃月刀”等文化元素,其神格则为儒家的武圣人、佛教的珈蓝神与道教的崇宁真君,尤其是成为民间的最为灵佑的正义、助学、祝福与助财的庇护神,其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则有其家乡山西的运城、湖北的当阳与河南的洛阳,与遍及全国乃至于世界各地的山陕会馆与关帝庙,以及与其忠义相关的文化品牌。刘森垚的《历代刘备崇祀与三国文化》指出,历代统治者对待刘备的态度往往反映了当时官方对待整个蜀汉人物的态度。宋元以后,刘备形象中的“仁德”被彰显突出,这也巩固了蜀汉的正统地位,同样也推动了整个蜀汉人物崇祀与三国文化的发展。王国巍《论我国民间传说中的赵云形象》对15则关于赵云的民间传说做了分析研究,指出赵云是胜利和平安的象征,他的一生其实就是普通老百姓心目中完美的人生的典型。(www.xing528.com)

此外,梁满仓对曹操建安二十一年发布的关于春祠的诏令进行了研究,指出了该文校勘中的一些问题。陶喻之对诸葛亮《远涉帖》的本事做了比较翔实的考证。郭荣章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真谛管窥》认为,两《表》语气虽有不同,但兴师北伐这一主旨却是很鲜明的。叶周杰、蔡东洲的《孙吴扬州各郡太守考述》梳理出了孙吴扬州18郡91任太守的姓名及其籍贯、官任等。赵彬的《诸葛亮南征区域辩疑》认为,诸葛亮南征的区域是东汉后期的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胡宁提出张飞、张郃对峙之地在今四川省巴中市平梁山,决战之地则在今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木门镇。王巧林、韩进林以及王前程等对赤壁之战发生地做了考证,王巧林、韩进林认为文武赤壁皆黄州,王前程也认为,所有的江南“赤壁”均非三国赤壁之战古战场。游胜华的《以一当十论损益连弩》和李遵刚的《论诸葛亮木牛流马》则对诸葛亮的连弩和木牛流马做了研究,并提出了复原的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