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本南蛮之别种,为汉中的一个古老民族。僚(古籍作獠)人之分布,《魏书 ·獠传》曰:“自汉中达于邛、笮川洞之间,所在皆有”;《通典》则表述为“往代初出自梁、益之间”。过去有一种可能源于《华阳国志》的流行说法,称成汉之前“蜀本无僚”或“蜀土无僚”,蒙默、翁家烈、杨胜章等都曾著文辨误。汉中属古蜀地,史料中汉中僚人的记载,说明蜀地不单有僚,而且僚人可能还是作为古蜀地的汉中、川北的土著。
《水经注 ·沔水上》曰:“(南郑)濂水出巴岭山,……俗谓之獠子水”;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在“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下引《周地志》语“南渡老子水,登巴岭山”,杨守敬考证,“老、獠音同,即俗说也”,“老子水”或“獠子水”,即以有僚人而得名。南宋《舆地纪胜 ·利州路 ·洋州》“古迹”条有“白公城,《汉中记》云:‘秦白起尝为汉中太守,筑此城以控制夷獠’”说,此白公城遗址在今汉中西乡县境内,尽管为后代追记,但也说明秦统一前今西乡县一带可能即有僚人分布。三国蜀汉建兴年间,诸葛亮在沔阳(今陕西勉县东)沔水南筑汉城于容裘谷口,用以防僚。这类记载说明,僚人在汉中的生息历史很久。三国蜀汉至成汉时的“引獠入蜀”,为蜀地土著僚人与邛笮、牂牁僚人的汇合打下了基础。蜀将张嶷曾招降南中牂牁、兴古僚两千人,送汉中为士卒。
西晋末,賨人李氏势力壮大,据蜀与晋抗衡。东晋咸康时,李寿称帝于成都,群僚趁隙始出,与“自牂牁北入”之僚合流,攻破川北郡县,“布满山谷”。成汉灭后,晋室与图谋以蜀割据的振威将军萧敬文、梁州刺史司马勋以及前秦军队长年争战于蜀中,蜀人被迫东流,川中、汉中山险之地多空,僚人于是“挟山傍谷”而居。
僚人在与其他民族杂居时,一般不主动进攻,对汉人政权尤多服从;而统治阶层对僚人却颇多压榨,其中尤以拓跋氏魏和宇文氏周为甚。东晋孝武帝宁康初,川北、汉中的僚民万余人助梁州刺史杨亮与前秦军战于青谷(今陕西洋县东北)。南北朝宋孝武帝时,梁州僚民向宋归附,宋立怀汉郡管理。萧齐时,梁州刺史萧懿征调僚人与北魏作战。同在萧梁时,因僚人“与夏人参居者颇输租赋,在深山者仍不为编户”,梁州、益州借此岁岁伐僚以自裨润,公私两利。天监四年(505),梁州长史、领汉中太守夏侯道迁以汉中地投降北魏,魏尚书邢峦任梁、益二州刺史,严刑震慑,使僚人“近夏人者安堵乐业,在山谷者不敢为寇”。魏熙平元年(516),傅竖眼为益州刺史,亦“受民獠拥戴”,双方相安无事。后龙骧将军羊祉和宗室元恒、元子真相继为梁州刺史,刻薄为政,不得人心,汉中僚人深受其害。僚民数引梁军为后盾而反抗,一度曾进攻南郑,攻据南城(今陕西汉中市西北)。延昌三年(514),魏廷以梁、益二州控摄险远,乃分梁州置巴州(治太谷郡,今四川巴中)以统诸僚,凡二十余万户。其后,僚人或北附魏,或南依梁,委曲求生。(www.xing528.com)
北周时,梁州恒棱僚不断反抗,受到更残酷的对待,以至于“获其口以充贱隶,谓之为压獠焉。后有商旅往来者,亦资以为货,公卿逮于民庶之家,有獠口者多矣”,僚人之地位等同牛马。至隋,汉中仍“傍山南杂有獠户,富室者颇参夏人为婚,衣服居处言语,殆与华不别。”隋唐北宋时,僚人与官方矛盾依然十分激烈,官府常常利用僚人,但不思回报,且严酷对待。唐贞观年间,洋州僚人曾参与攻巴州。朝廷对僚人或“多捕山獠以充宦者”,或“平荡三族”。慑于历朝统治者的镇压,汉中僚人或融合于其他民族,或流徙至云贵等僚人集中区,成为后来的金齿、白衣、僮等族人。
僚人天性暴烈,习俗落后;依林走险,若履平地;有鼻饮、住干栏、铸铜爨、死者竖棺埋葬等生活文化特点。西晋张华《博物志》载:“荆州极西界至蜀,诸民曰僚子”,今汉中、四川人口语中的“老子”实为“僚子”的讹传,它本是对僚人的蔑称,后来成了骂人话、口头禅。汉中农村于树干之上搭建庵蓬临时居住、照看庄稼的做法,就是僚人住干栏习俗的延续。史志记载的汉中人“好祀鬼神”“信鬼不信医”等习俗,也有僚人“俗畏鬼神,尤尚淫祀巫祝”的影子。唐代张鷟《朝野佥载》卷二载有一县丞之僚妾化为蛇而报复人的故事,宋代李昉等《太平广记》卷四五九有兴元府(即今汉中)一夫人因虐待其夫死后化为蛇的记载,汉中一些山区至今尚有人死化为蛇,或杀蛇后遭到报复的传说,或许就是僚人禁忌的反映,因为僚人可能以蛇为图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