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龙
采访对象:王景龙(1946年生)
采访时间:2014年3月10日(星期一)
采访地点:屠前大街52号增2号
你怎么看出我会武术?是嘛,我没觉得走道跟别人有嘛不一样。既然想了解这块儿,我就简单说说。
王景龙18岁在外地留影
论门派,我们这叫“乌鸡门”,又叫“八卦乌鸡门”。先说怎么传到的天津,有个叫冯殿章的,跟着部队来到韩柳墅,后来投奔他一个亲戚,这亲戚是剃头的,收入很微薄,他觉得不能久留,不知通过嘛关系就找到我们刘贵生刘老师,当时他在河北大经路教场子,剃头的亲戚一再说冯殿章也会点武术,刘老师就答应把他留下来。刘老师教的是长拳门,冯殿章呆了几天就看不下去了,对刘贵生说,你这不是糊弄小孩嘛!那会儿刘老师才二十多岁,冯殿章已经快六十了,刘贵生一听这话,沉不住气了,不行咱俩先比划比划!冯殿章说,我就用一个胳膊、一条腿,要是用了这面儿就算我输。说着就上手了,叭叭叭几下子,就给刘老师降住了,你想刘老师从八岁开始习武,没点真玩意敢较量嘛,他一看遇上高人了,就想拜师,可冯殿章不教。他就天天伺候着吃喝,大概有半年多,冯殿章发话了,看你这人的确不错,我就教你几招。打那起刘贵生跟着冯殿章练了七年,就把“乌鸡门”全给拿下来了。那么,冯殿章又是怎么得到的真传呢?
20世纪70年代王景龙在自家门前打家具
这就得说到明末了,有两位大名鼎鼎的“剑仙”,一个“云魔道人”,一个“长山道人”,他们告别武林,隐居在深山幽谷当中,平日除了修道、炼丹、下棋以外,就研究八卦掌,而且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有一天老哥俩一边切磋,一边游走,忽然看见远处有两个黑影在翻飞,走近一瞧,是两只乌鸡鸟在搏斗,左扑又闪,要么扇,要么抽,要么蹬,要么啄,好家伙,太绝了!说来也怪,只要一到这个时辰,这两只鸡就掐架,“云魔道人”和“长山道人”也准时来观战,越看越入迷,就突发奇想,要是把乌鸡鸟的绝技,用在武术里岂不妙哉!因为我们传统拳术很大程度上,都是从动物身上汲取的精华,所以才统称相形拳种。这两位剑仙兴致极高,他们把乌鸡鸟动作分解、提炼、演化成拳术,融合在八卦之中,又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就形成了独门绝技——乌鸡掌和乌鸡拳。为了让新创编的这套掌法、拳法得到传承,清朝初年,两位道人分别更名,“云魔”就叫尚道明,“长山”就叫何道远,然后下山各自收徒,尚道明就选上了一个叫童林的,何道远访来访去就看上了一个叫牛二的,接着两位道人用了数年,将这门独创的掌法、拳法分别传授给了两个徒弟,后来他们两个也都修炼成剑客,特别是童林按照师父的意愿和自身的人品,与牛二共同创立了新的武术门派——“乌鸡门”,算是开门鼻祖。以后传给了号称铁掌的刘恒,刘恒又传给了“海底闹龙”的于东海,于东海就传给了飞腿李成,由他传到冯殿章,冯殿章才传到刘贵生。也就是说,刘贵生成为“乌鸡门”的第六代传人。
刘贵生习武情景
再说刘贵生这个人,他是河北省胜芳人,家境比较好,八岁时就拜武术名家蔡长青为师,他不但有天分,而且勤学好问,只要听说哪有武术高手,都想法登门求教,或者请到家里学上几招。为有朝一日闯荡江湖,他用三年专门学习江湖唇点和武林行规。刘贵生的父亲觉得这么一来不就荒废了嘛,以后怎么生存?于是就教他做鞋、修鞋,还把一间鞋铺交给他经营,可是刘贵生哪有心思做买卖,挣了点钱全都花在请师父上,父亲把他骂了一顿,刘贵生一赌气就离家出走了,在外靠撂地卖艺养活自己,而且还带着钱回了家,他父亲也就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大概二十岁左右,刘贵生就在当地小有名气,在拜胜芳武术名家赵万生之后,与师父赵万生、师兄赵忠兴共同创办了“公乐会”会馆,顶到二十三岁时,应邀来到天津河北大经路中山公园附近传授少林武功,这期间结识了冯殿章,就有了前面说的那段。(www.xing528.com)
旧宅内部
旧宅外观
那么,“乌鸡门”怎么又跟西沽、西于庄有关系呢?解放初期,刘贵生在丹华火柴厂成立国术馆,西沽、西于庄一带的武术爱好者都到那儿学习少林武功,因为“丹华”离西沽公园特别近,所以刘贵生也经常在公园习武和传授,五六年丹华火柴厂公私合营后,国术馆解散,但他还天天去西沽公园。这么多年,他练“乌鸡门”都在凌晨,从来对外界不露。有一次,我们一个大师兄起的早了点,见公园里这是谁呀,打一套从没见过的拳术,好么,是师父!就说您这套拳多好,为嘛不教呢?他一看有人知道了,才开始公开展示。“乌鸡门”的最大特点,就是“单传”,要不几百年才传了这么几代。
王景龙打乌鸡拳
我最早跟史老师练八极拳,当时他都七十多岁了,学了一段时间,因为年岁大了,腿脚不方便就停了下来,六三年我参加工作,大概两年后认识的刘贵生刘老师,从那就一直跟着学,最鼎盛时,西沽公园得有个几十号人,你看“文化大革命”嘛都不允许,练武术倒没人管,也就是那个时候,刘老师亲传了我们几个“乌鸡门”。七五年徒弟们根据刘老师口述,把“乌鸡门”一直口传心授的东西整理成文字,编了一本小册子叫《八卦乌鸡门打法》,其中概括了八卦乌鸡门的历史沿革,各种掌法、拳法的名称,兵器的用法、练功口诀和各类打法几百招。到八二年,刘老师从西于庄的福亨里,搬到河北区建昌道的女儿家居住,才远离了我们,八九年刘老师去世。也许刘老师看到了这一步,要是再坚持“单传”,恐怕“乌鸡门”就该“关门”了,所以,按现在的话说,他还是挺与时俱进的,用一种开放的心态,推广“乌鸡门”,所以第七代传人就不只一个了,我是会长,跟着他二十多年,还有几个人练得不错的。第八代传人叫李国兴。
乌鸡门第六代传人李贵生
乌鸡门徽记
要讲乌鸡拳种的特点,我体会就是“拳脚速度快,招法变化奇。”又叫做“三盘齐发整体攻防”,突出一个快字!别的拳能打几分钟,我们这拳几十秒就结束了,可体能消耗相当大。说白了,这种拳实战性强,观赏性差,加上传播范围有限,所以影响就小,现在“乌鸡门”就天津有,会的就这么点儿人,年轻的又不肯吃苦,往下传确实是个问题。今年的五月十八日,我们准备搞一次“纪念乌鸡门第六代掌门人刘贵生诞辰一百周年”活动,另外“申遗”也在争取,不能在我们手里把祖传的绝技给断了。
西于庄虽然穷人多,但穷人有穷人的娱乐方式,过去练摔跤的、练举墩子的、练武术的挺多的,也形成了一种风气,从小都恨不得有点功夫,省得叫人家欺负。你看光我们家,除我之外,老二景生、大妹妹景玲,老弟弟景申,都跟着练过。刘老师当年在西沽公园体育馆任馆长,加上他又住在西于庄,所以带动了不少人。他生前留下了一些资料,还专门给他拍过一组习武的照片,如果需要我们可以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