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炳慧
采访对象:卢炳慧(1947年生)
采访时间:2014年3月8日(星期六)
采访地点:桥口街6号
我是在北大关、南运河边上的赵家场出生的,两岁多点儿搬到当铺西街十八号。我爷爷年轻时当过巡捕,究竟在哪我也说不清,因为岁数不大他就死了。我爸呢,没干过嘛,说白了游手好闲,解放以后也上过班,在造纸机械厂,打刘少奇提出“三自一包”[1]以后,他辞了工作去做小买卖,结果赔了个精光。以后就在家待着吃闺女儿,他现在要是活着得一百多岁。你想我大哥十六岁进的搪瓷厂,当时还签卖身契呢!那年我刚出生,他一辈子没离开过那厂,退休没多年就死了,我大姐也没了,我们家姊妹六个,我最小。
因为嘛来西于庄呢?赵家场的房子又潮又小,而且伯伯、姑奶奶都住在一块挺挤的,听说房子要借我大姐出门子,我们家才搬出来的。
我爸这辈儿应该是哥仨,我二伯十九岁去外面闯荡就没回来,那前儿还以为去台湾呢,等啊等啊,等到最后也没消息。
其实这边的房子也不大,我们自己又盖了一小间,以后都各自成家走了,我又下乡十年,结了婚就跟我对象在和平区多伦道住。因为我公公原先是火柴厂的老财务科长,所以我们住的是火柴厂宿舍,在那儿住了不到二十年,九八年那一带大规模拆迁,买房买哪呢?当时我爸都九十多岁了,他一直跟着我,选房时就提了一个要求:不住楼房。那就满足老爷子的愿望吧,没想到,转了一圈又回娘家来了。买这儿的房也是考虑我哥、我姐都在附近住,到时老爷子想外甥啦,想白眼子啦方便。九八年十二月份我搬这屋来的,九九年老爷子就没了,岁数大了经不住折腾。
原来拆迁不像现在这么乱,我们那儿贴完条儿,十天之内叽里咕噜都走了,我买这两间花了六万六,当时买单元都够了,那时拆迁给的钱买房富余,所以大伙的积极性都特高。
旧宅内部(www.xing528.com)
我老头儿这人厚道,我爸跟着我他一点怨言没有,他是老高中毕业,学习特别好,本应该上大学的。听我们奶奶说,爷爷家是满族,祖辈还有在朝廷做官的,原先是旗人的姓氏,后来嫌麻烦就给改了。“文革”一来,因为站错队,就给打成了走资派,关进牛棚,你想他儿子能不受牵连吗,结果给悠内蒙古去了。我们不在一块,原先也不认识,他回来的比我早,说了好多对象都不行,那年我户口刚上没完两天半,经过他嫂子、我外甥媳妇和另一个人,“组团”一提就成了,这不缘分嘛!可是,结婚时我们已经三十四五了,生闺女时我三十六,时间不等人啊!
我中学上到初一就不上了,跟着一快跑街道,要不跟龚先生挺熟呢,经常抱着一卷子纸到龚先生家,让他抄大字报、大标语嘛的。那时我才十几岁,嘛也不懂,就喜欢跑腿,街道主任写好了词儿,就交给龚先生,我在一旁帮着裁纸,写完的大标语,拿出去放在地上一张一张地晾干,龚先生有求必应,“文革”那会儿,他不答应也不行啊!谁知哪天给拉出去斗一排。因为他的院儿比较大,街道一开会,一学习就集中在那儿,我负责挨家告信儿,然后给大伙读报。六九年一下乡,我就再没进过那院儿。哎,在河北省青县待了十年。
旧宅外观
再说李子玉这段儿,那天你不看了吗,那院儿原先全是他的。听我爸说,最早李子玉在一家客栈当伙计。有一回,来了个老头儿在这住店,不知嘛原因就病了,李子玉就为这老头煎汤熬药、送饭送水,百般照顾,老头儿好了以后就对李子玉说,我没儿没女,你要愿意呢,就跟我学医吧!归其就拜了师,一来二去就把祖传秘方传给了他。因为行医挣了些钱,才买了这个院,看病嘛的就在家里了,他那秘方专治大肚脾,过去到他家看病的人好像净是这种病。记得“文革”前李子玉娶儿媳妇,好家伙,那排场真是头一次见。看他们家那高台阶了嘛,全铺着红地毯,一直沿到马路上,再看那花轿,绣满了花啊凤啊,来看热闹的人海去了!
口述人所提及的李子玉旧宅
七八年我回到天津,街道帮我安排的工作。说来特哏儿,这么多知青呢,谁不想快点找工作,他们就根据家庭情况一条一条地排队,赶上谁是谁。去一商的,发给一张在工业券反面印着的“通知书”;去二商的,是在肉票反面印着的“通知书”,排到我是“肉票”,所以就分到了“桥口糕点”,也算“白大褂”之一,每月三十多块钱,现在能拿个两千来块钱的退休金,凑合吧!
学堂胡同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