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为自己收了一个如此听话而且贴心的儿皇帝兴奋了没几年,石敬瑭就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六月去世了。太宗难免唏嘘一番,转念想想也正常,毕竟这个“儿子”比自己还大了很多。现在更重要的问题是,继任的孙子会不会像儿子一样的孝顺。
太宗的担心不是没有原因。石敬瑭死后,后晋由石重贵承制即位,即出帝。石重贵是石敬瑭的侄子,他的生身父亲石敬儒,原为后唐庄宗李存勖的骑兵将领,很早就去世了。石敬瑭遂将石重贵视为己出,一直留在身边。石重贵少时谨言慎行,质朴淳厚,善好骑马射箭,颇有沙陀祖辈之风,深得石敬瑭厚爱。石敬瑭还让他管理民事,但石重贵却好武不好文。石敬瑭镇守太原的时候,给他请了一个老师教他读《礼记》,石重贵却弄不懂其中深奥的含义,反而对老师说:“这不是我要从事的事业。”其实他是不喜欢读书。等到石敬瑭被围在太原时,石重贵身先士卒,冒着箭石冲锋杀敌,毫无惧色,更受石敬瑭的器重。
石敬瑭当了皇帝后,领兵去洛阳,要留一个儿子镇守太原,问太宗留谁合适。辽太宗说:“你把儿子们都叫来,我给你选一个。”等石敬瑭的儿子们来了之后,耶律德光指着石重贵说:“这个眼大的就行。”于是石重贵被留下来守卫太原,全权管理河东地区的事务。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石敬瑭对他这个侄子更是器重,不断加升官职,直到封为郑王,后又封齐王,还想把皇帝之位传给他。
石敬瑭忧郁成疾,死后石重贵继位,石重贵在叔父尚有嫡子在世时,能继承大统,其间肯定不乏宫中密谋。石敬瑭生有六子,或早夭,或阵亡,仅剩幼子石重睿一人。本来石敬瑭在病中托孤于宰臣冯道,要冯道辅立石重睿。但他死后,冯道与当时掌握实权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却拥立了石重贵。
石重贵继位时,后晋的社会状况比石敬瑭的时候更糟,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朝廷的腐败又使地方的贪官污吏竞相仿效,搜刮百姓,鱼肉乡里。再加上水利设施常年失修,每遇天灾,百姓背井离乡,没有安居乐业的地方。就在石敬瑭死的这一年,山西和陕西一带发生了蝗灾,庄稼被吃得精光,粮食绝收,逃亡他乡的难民无数,饿死的人也遍野都是。第二年,蝗灾继续,波及河北、河南等地,开封一带的飞蝗遮天蔽日,满山遍野,草木的叶子眨眼间就被吃尽了。
在天灾人祸降临之时,后晋不是救民于水火,反而变本加厉地搜刮百姓。石重贵派文武大臣36人到各处去征集钱帛,然后用于军队。虽然没有入自己的腰包,但不体恤百姓疾苦,却是自毁江山的做法。尽管他继位时为收拢人心,宣布免收当年的秋税,但没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石重贵最让人鄙视之处,是他的荒淫。石敬瑭在魏州任节度使的时候,给自己的弟弟石重胤娶了节度副使的女儿冯氏为妻,石重胤去世较早,冯氏一直独自生活。石重贵早就对这个姿色动人的婶娘动了心,但又不敢乱来。
等他继承帝位后,就毫无顾忌地将婶娘召进了宫里。在石敬瑭的灵柩还停在宫内的时候,他和冯氏就在后宫里寻欢作乐起来。在接受大臣祝贺他继承帝位时,他说:“皇太后有命,卿等不必这么庆贺!”等大臣们都走了之后,他就让人摆上酒宴,和冯氏一起饮酒作乐。等到最后喝得烂醉时,在左右的搀扶下回宫,路上经过石敬瑭停灵的梓宫,石重贵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养父石敬瑭,于是说了句醉话:“皇太后有命,与先帝不必大庆!”左右的侍从听了忍不住笑出声来,石重贵自己也充满醉态地笑起来,对左右说:“我今天做新女婿怎么样?”冯氏和众人听了都大笑不止。石敬瑭尸骨未寒,石重贵就荒淫成这种样子,其败亡之兆不言自明。
皇太后知道后,虽然也很生气,但拿他没有办法。等到冯氏做了皇后,便开始干预朝政。石重贵对他这个婶娘言听计从,宠爱有加。皇后的哥哥冯玉本来不识字,但凭借妹妹的关系,竟做了高官,原来任礼部郎中,官职很小,后来一下子被石重贵提升为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参与朝政。冯玉做事只知道让有些才干的同僚殷鹏代笔,勉强应付日常事务。后来,冯氏和石重贵一起流亡契丹,不知所终,大概和石重贵一样也客死异乡了吧。
当太宗皇帝正在嘀咕,孙子会不会如石敬瑭一般孝顺时,那边的石重贵也正在犯难呢,石敬瑭死了,作为新帝登基,该以一个什么身份面对契丹帝国。景延广因是辅佐新皇登位的功臣,傲气十足,在朝野之上影响甚大,他力主向太宗称孙而不称臣。石重贵这时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同意了景延广的意见,表示自己成为晋帝并未借助太宗之力,而只可与太宗“为邻为孙”,不可称臣。
后晋态度的变化让太宗气不打一处来,回忆起当时钦点石重贵的情景,多多少少有些后悔吧。幽州的赵延寿还没有放弃自己的中原皇帝梦,还想像当年石敬瑭那样当个皇帝,屡屡在太宗耳边煽风点火,劝太宗出兵惩治这个不肖孙子。后晋将领杨光远也暗通契丹,说后晋违背盟约,正好借机出兵,而且后晋境内发生了大的灾害,军队死亡过半,只要出兵,定能一举成功。
当然,这一次太宗的南下,还有一点原因,就是与自己的母亲争权。(www.xing528.com)
在把耶律德光推上皇位之后,述律平发现自己的如意算盘打错了,二儿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勇无谋,容易操控。随着耶律德光势力的逐渐增强,特别是石敬瑭“称儿献地”之后,母子俩的矛盾凸显起来。当耶律德光即位之后,契丹帝国的权力实际上还是掌控在这位已经断了一只手的太后手中,皇帝对中原作战,不如说是述律平在用兵。后晋建国,按照当初的“协议”,年年上供,对于述律平来说,这样的收获已经足够了,因为她并不希望与中原保持过于紧密的联系。不过她的儿子并不满足——他想要更多的土地,要成为中原皇帝。在这个问题上,母子二人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她曾经不止一次地表示反对继续向中原用兵。太宗虽暂时接受母亲的意见,背后却在做着各种准备,等待机会,从母亲手中夺回军队的控制权。石重贵的不敬恰巧为他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出兵理由。
于是后晋与契丹大致和平的局面,就这样被打破了。
先是太宗派前锋赵延寿、赵延昭引5万骑南下,兵分数路攻打贝州,入雁门,长驱直入。石重贵在众将的簇拥下亲征。这时,他也万分懊恼自己当时的意气之举,可他和他的朝臣们不懂卧薪尝胆,只会忘乎所以,还未开战,就开始修书求和。太宗皇帝正踌躇满志,岂肯中途罢兵。石重贵求和遭到拒绝,只好硬着头皮开战。
在长达三年共三场的攻晋之战进行到第二场的时候,帝国军队遇到了后晋官兵的奋勇抵抗,国内又发生了大灾荒。本来就不赞成攻晋的述律太后力劝耶律德光与后晋议和罢兵,借机下台阶。多年随丈夫东征西讨的述律平毕竟是“老姜”,她虽然好杀残忍,但是更冷静地看到了入主中原并不能给帝国带来真正的好处。述律太后对儿子说:“如果汉人做契丹王,行吗?”辽太宗说:“不行。”述律太后又说:“那你为什么非要当汉王呢?”辽太宗说:“石氏忘恩负义不能容忍。”述律太后又劝他:“你就是得了汉地也不能久留,万一有什么意外,后悔就来不及了。”后来的事实说明述律太后还是有先见之明的。兵败的太宗这次听了母亲的话,就势下台阶,从中原撤兵。
可是议和息兵才一年,耶律德光又第三次兴兵。这一次,他成功地利用后晋朝中的懦弱无能,以及赵延寿觊觎中原皇帝位子的心思,还有后晋将领杜重威的野心,一举攻克大梁。
面对太宗的挥兵南下,两次侥幸胜利的石重贵任命杜重威为北面行营部招讨使领兵迎击。石重贵对此番出征,充满了狂妄的信心。他在诏书中声称要“先取瀛莫,安定关南;次复幽燕、荡平塞北”。但这次,杜重威在契丹帝国的重兵面前,却节节撤退,而且在军中与将领喝酒作乐,不积极谋划退敌之策,只知道向朝廷要粮要兵。在将士奋勇杀敌的时候,杜重威非但不派兵支援,自己反而后退。
帝国军队在栾城(今河北栾城)将杜重威团团包围,杜重威请求投降,太宗也假装许诺他当中原的皇帝。等他召集将士宣布投降,要大家解甲时,众将士都恸哭失声。前面说到太宗利用了赵延寿想当中原皇帝的野心,让他充当了和后晋作战的先锋。对于杜重威,太宗也同样许诺给皇帝之位,等杜重威投降后,还让他穿上皇帝的赭黄袍。和之前让赵延寿穿赭黄袍去抚慰后晋将士一样,太宗将这两个一心要当皇帝的人像耍猴一样耍了个够,他们俩如果在一块儿谈谈穿赭黄袍的感受,大概会差不多吧。
由于主力都交给了杜重威,他一投降,后晋也就无兵可用了。一起和杜重威投降的张彦泽反过来向后晋首都进攻,还在旗子上写上“赤心为主”四个大字。张彦泽大兵压城,包围了后晋都城,石重贵无以为计,欲纵火自焚,却被近侍一把拉住。张彦泽自作主张,强把石重贵一家迁到开封府,派兵把守。次年正月初,太宗到京。石重贵此前已派儿子石延煦、石延宝奉表、国宝、金印求降,这时欲与太后一起迎接,遭到拒绝。张彦泽尽管表现积极,但也没落得什么好下场。由于他滥杀无辜,民愤极大,太宗皇帝没有饶恕他。为收拢后晋民心,太宗问臣子们如何处置,文武百官都说罪不可赦,最终下令斩首,百姓们争相割其肉而食之。
公元947年,太宗用中原皇帝的仪仗进入开封,在崇元殿又穿上汉族皇帝的装束,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石重贵被封为负义侯,除了讽刺,这个官职没有任何意义。后晋因为契丹帝国出兵相助而建立,最后又因为契丹帝国发兵而灭亡了。
至于后晋的最后一个皇帝,被封到了偏远的渤海地区。石重贵一家北行时,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只得杀畜而食。石重贵一行人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备受凌辱,好容易到了黄龙府,又被述律太后召往怀州。怀州在黄龙府西北千余里,石重贵只得重新上路。他还算幸运,途中逢契丹帝国内部发生了皇位之争,新主世宗允许他们暂住辽阳,自此供给稍有保证。后来世宗到辽阳,石重贵着白衣纱帽拜之。石重贵有一幼女,世宗之妻兄求之,石重贵因女儿年纪太小而推辞。结果,世宗索性派人直接把人掳了去,送给妻兄。几年之后,石重贵一家被允在建州(今辽宁朝阳西南)居住。行至中途,石重贵生母安妃病死。到建州后,得土地五十余顷,石重贵令一行人建造房屋,分田耕种。这年,述律王子又强娶石重贵宠姬赵氏、聂氏而去。石重贵悲愤不已,但也无奈。根据当时人的记载推测,石重贵死于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大约60岁。
风光一时的国君,落到如此下场,在中国历史上除北宋徽、钦二帝外,恐难找出与之匹敌者了,这个“出帝”,也算是名副其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