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契丹人:北方强国的真实力量

契丹人:北方强国的真实力量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能为强盛的唐王朝制造后患无穷的麻烦,主人公安禄山第一个要感谢的恐怕就是契丹了。唐廷新派来的将领张守珪在幽州当地招募熟悉契丹情况的人入伍。安禄山通过侵掠契丹并引起契丹的不断反击,人为地激化了唐与契丹之间的矛盾。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将“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归结为契丹的连年犯边,认为契丹是导致唐王朝灭亡的“隐形杀手”。

契丹人:北方强国的真实力量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能为强盛的唐王朝制造后患无穷的麻烦,主人公安禄山第一个要感谢的恐怕就是契丹了。正是契丹人的强大成就了安禄山,使其掌握重兵而有实力发动“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又给了契丹发展的广阔空间,进而造就了契丹帝国。

就在契丹族内部的亲唐和亲突厥势力纠缠着、相互打压、难分上下时,有一个人从外部施加力量,将契丹彻底地推向了突厥,这个人就是安禄山。

说到安禄山这个人,他的发家可以说是完全依赖着契丹族的。在安禄山还是一个市井混混、为自己的生计发愁时,契丹族内发生政变,东华公主逃回唐地,可突于率部意欲投靠突厥。唐廷新派来的将领张守珪在幽州当地招募熟悉契丹情况的人入伍。就连张守珪自己也没想到,自己召来的这个安禄山会在20年以后改变中国北方的政局。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胡人安禄山的起家,不过是靠着一身高超的舞技再加上奉迎拍马的能耐。鲜为人知的是,契丹才是安禄山发迹的最大功臣,也是最大的牺牲品。

安禄山刚进部队,只做了一个小小的捉生将,但却经常能立奇功,被张守珪赏识并收为养子。虽然安禄山后来曾担任过平卢讨击使,但这样一个偏远地区的小小将领,是根本没有机会面见皇帝的,正是契丹给他提供了一个攀龙附凤的机会。在一次对契丹的战斗中,“禄山恃勇轻进”,结果中了埋伏,被打得全军覆没,只身单骑逃回幽州。张守珪依军法要处斩安禄山。临刑前,安禄山大呼道:“大夫不欲灭奚、契丹邪,奈何杀禄山!”

张守珪本是个爱才之人,再加上他对安禄山一向印象极好,所以也有意保全安禄山。于是张守珪想了一个两全之计:将安禄山解送长安,由朝廷处置。玄宗看了张守珪的呈文后,认为安禄山是个少有的人才,应该赦免,让他戴罪立功,所以只是下令免去安禄山的官职,作为一般士卒在军前效力,“以白衣将领”。这样一来,安禄山反倒因祸得福,虽然暂时丢了官,却在天子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朝野中也成了人物,为其日后的飞黄腾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回到幽州后,张守珪对安禄山更加另眼看待,给他创造了各种机会立功赎罪,还让他负责接待朝廷派往幽州的各方面人员。(www.xing528.com)

安禄山生性圆滑,谄媚巧言,善于窥伺人心,他使出浑身解数,刻意巴结、贿赂朝廷来的官员。不久,安禄山就赢得朝廷各方面的一片赞誉。安禄山靠他奉迎拍马的手段,再加上玄宗心中早已对他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好印象,于是平步青云,一步一步地升官,直到当上平卢节度使。

契丹的阻午可汗降唐,又拜官又封王,还娶了唐朝公主,本应在当地休养生息,过几年和平日子。但是,刚刚“事业起步”的安禄山却不能容忍这种安定局面的出现。安禄山通过侵掠契丹并引起契丹的不断反击,人为地激化了唐与契丹之间的矛盾。就这样,契丹成了安禄山仕途上最有力的敲门砖和垫脚石。他采取阴谋手段,诱骗平卢附近的契丹和奚等族首领和将士参加宴会,在酒席上用药酒灌醉他们,把兵士杀了,又把他们首领的头割了,献给朝廷报功;同时不断向朝廷要求军饷和粮草,扩充自己的实力。一将功成万骨枯,就在安禄山得到越来越多实惠,被玄宗倚重为“安边长城”的同时,契丹人却越来越无法容忍这种无休止的侵扰了。最终阻午可汗与涅里发动了叛乱,杀了静安公主,投附于回纥,以求自保。

契丹反叛出唐,让安禄山发现自己不再拥有谋求政治利益的筹码,为防止最后落个“走狗烹”的下场,就决定先下手为强,自范阳起兵,发动叛乱,攻向洛阳。一时间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就是有名的“安史之乱”。这次叛乱成了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盛极一时的唐王朝从此成了一个名义上的存在,真正掌握时局的则是那些盘踞各处的藩镇节度使们。

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将“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归结为契丹的连年犯边,认为契丹是导致唐王朝灭亡的“隐形杀手”。似乎,如果没有契丹,就不会有安禄山,也不会有安禄山的拥兵自重,更不会有之后长达数百年的战乱纷争。殊不知,在整个事件中,契丹也同样是一个受害者。契丹人也不明白,为何唐王朝如此变幻莫测,刚刚还热烈欢迎、下嫁公主,转脸就派兵偷袭,烧杀劫掠。其实,这全都是安禄山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使出的挑拨伎俩造成的。

契丹人无端地背着这个罪名走过了几个世纪。尽管在唐晚期,屈戍可汗附唐,拜为云麾将军、守右武卫将军,但是深植在中原人心中的刻骨偏见已经形成。正因为如此,在五代以至北宋,契丹并没有像沙陀等其他草原民族那样被中原政权认同,而是被想尽办法地抹黑和丑化。就连“澶渊之盟”签订,两国已约为兄弟之后,在宋人出使契丹时所写的笔记中,仍被称为“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