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雄踞北方:契丹独特的分都制度

雄踞北方:契丹独特的分都制度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京辽阳府,在今辽宁省辽阳境内,是契丹帝国五京中唯一一个名称有过变更的都城,这些变更,实际是皇位争夺和领土扩张的见证。南京京都是帝国五京都中规模最大、皇城建筑最豪华、人口最多的都城,幅员三十六里。北京成为现在全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就是从契丹帝国时期开始的。可以说五京中,西京无论从修建目的还是城市规模,都较其他四个有所逊色。

雄踞北方:契丹独特的分都制度

契丹帝国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同时也是出于特定的政治目的,在广阔的领土上设置了五个都城,以这五点为中心,辐射出一张牢固的统治网。这五个都城分别是: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天显三年称南京,天显十三年改称东京)、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

辽上京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城址位于群山环抱的、辽阔的冲积平原上,东南有白音戈洛河萦绕,这里是契丹王族迭剌部的领地,同时也是契丹帝国的龙兴之地。该地原为荒野,太祖阿保机曾经在此射箭选址建立龙眉宫,后于神册三年(918),在龙眉宫之地建城,名曰皇都,作为帝国初期的统治中心。辽灭渤海之后,国土扩大,国家大业已经稳固,经济有了新的发展,这时的皇都城规模就显得不够宏伟,所以太宗于天显元年(926)对皇都加以扩建,在内部又兴建宫室,至天显十三年(938)又更名为上京,设立临潢府,以此作为帝国的政治中心。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宁城县境内,有一座大明城(又称大名城)遗址。这座位于老哈河冲积平原上的古城遗址,就是契丹帝国中京大定府的故址。辽亡后,金在这里设北京路;后元设大宁路;明设大名城,永乐元年撤卫而逐渐荒废。中京的修建在圣宗统和年间,当时辽宋两国刚刚签订“澶渊之盟”,契丹帝国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圣宗尝过七金山、土河(今老哈河)之滨,南望云气,有郛郭、楼阁之状,因议建都”。实际上,在这一地区建立新都,除了当地环境宜人的原因外,更是出于经济和政治上的考虑。这里较上京偏南,是北部草原和南部农耕区的交接地带,便于统治两种不同生计方式的居民,更宜于与北宋交通往来。统和二十五年(1007),圣宗择燕冀工匠在奚王牙帐之地,仿北宋开封城修建了这座规模较大的都城。中京建成之后,帝国的统治中心就从上京南移至这里。

东京辽阳府,在今辽宁省辽阳境内,是契丹帝国五京中唯一一个名称有过变更的都城,这些变更,实际是皇位争夺和领土扩张的见证。太祖皇帝耶律阿保机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远征中,成功地攻下了素有“海东盛国”之称的渤海国,并将渤海改名为“东丹国”,意即东契丹国。他让皇太子耶律倍任东丹王进行统治。事情在太宗耶律德光即位之后发生了变化。德光作为次子继承皇位,本来就对哥哥耶律倍有所顾忌,自然不希望耶律倍的势力在东丹国过于巩固,于是,他营建了“南京”,并将渤海国的大量居民迁移至此。这一举措,一方面在于防止耶律倍在东丹站稳脚跟,另一方面,渤海居民有较高的农业耕种技术,可以为辽阳地区农业化进程的加速作出贡献。事隔十年,经过多年的向南扩展领土,尤其是燕云地区的扩入版图,原本的“南京”,也并不“南”了。于是辽阳府更名为东京,把南京的名号让给了燕京(今北京)。(www.xing528.com)

契丹的南京,原称幽州,是天显年间太宗皇帝南下支持石敬瑭称帝时纳入版图的,后因其重要的军事地位而升为都城,始称“幽都府”,后改称“析津府”。南京京都是帝国五京都中规模最大、皇城建筑最豪华、人口最多的都城,幅员三十六里。皇城又称内城,位于今北京西,主要是宫殿区和皇家园林区。宫殿区东侧为南果园区,西侧为瑶池宫苑区,瑶池中有小岛瑶屿,上有瑶池殿,旁边建有皇亲宫邸。在皇城四周分布有九个里坊区。坊内建有寺塔。公元1122年金军占领南京,后将首都迁到这里。之后的元、明、清均将这里作为首都。北京成为现在全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就是从契丹帝国时期开始的。

五京之中,西京大同府的建立时间最晚,是辽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改云州为大同府而成的。皇帝建立西京的用意,至今人们仍无法揣测清楚。有人说是为了防御西夏,可西京的军事设施远远达不到一个军事重镇的水平。可以说五京中,西京无论从修建目的还是城市规模,都较其他四个有所逊色。它在当时所起的作用,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