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松滋市革命老区:生态立市与精准扶贫取得成果

松滋市革命老区:生态立市与精准扶贫取得成果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口岸江城,即立足于区位优势,以开放包容的理念,以沿江口岸通道为纽带,加快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全力打造松滋对外开放的前沿门户。走绿色发展道路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精神,坚持深入实施绿色发展和“生态立市”战略,持续开展植绿、增绿、护绿、“绿满松滋”“矿山复绿”行动,狠抓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高标准绿化松滋,建设全国林业生态县市示范区。

松滋市革命老区:生态立市与精准扶贫取得成果

着力打造“三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借助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高举“工业强市”“生态立市”大旗,决定用3—5年时间,将松滋建成独具特色的工业新城、山水绿城、口岸江城。

工业新城,即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壮大工业总量,提高工业质量。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以延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工等6大传统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着力培育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2—3个战略性新产业,努力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逐步构建“6+X”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用新型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和第三产业,全力建设新型工业城市。

山水绿城,即以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和园林城市为目标,以“显山、露水、植树、造绿、湿地保护、大尺度留白”等方式,构建“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态格局。坚持生态优先,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修复治理,切实保护好松滋山川美的生态资源。保持和放大独特优势,突出绿色发展,推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倡导低碳环保、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融入百姓生活。围绕生态建城市,把松滋建成天蓝、地绿、人和、城美的山水生态城市。

口岸江城,即立足于区位优势,以开放包容的理念,以沿江口岸通道为纽带,加快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全力打造松滋对外开放的前沿门户。对22.5千米长江岸线进行整体规划,加快港口码头集装箱货场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推进海关监管区、检验检疫区、口岸联检大楼建设,高标准建设好长江物流产业园。加大外向型企业招商力度,坚持口岸建设与产业发展、城市发展相结合,激发口岸活力,将松滋打造成辐射鄂南湘北,通江达海的内陆开放口岸城市。“三城”打造同步进行,建设项目如火如荼,预期目标将指日可待。

建设美丽乡村

全市自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通过开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和改善生态环境、卫生环境、饮水环境以及“绿满荆楚”“绿满松滋”,打造天蓝气清的宜居村庄、社区等活动,不断推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使农村村庄和乡镇社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建设得更加美丽。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乡村振兴,已成功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小区40个,省级“宜居村庄”26个,省级绿色示范村和生态村28个,省级美丽乡村及特色居民村、全域旅游样板村30个,呈现出“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风貌。

这里有闻名市内外的全国文明村刘家场镇三堰淌村;全国和谐示范社区新江口镇林园村(社区);省级文明村八宝镇东岳村、斯家场镇姜家岭村、刘家场镇龙潭桥村(社区)、南海镇剑峰村;省级宜居村庄陈店镇全心村、老城镇义兴村、万家乡邓家铺村、纸厂河镇陈家场村、南海镇横岭村、沙道观镇泰山闸村、卸甲坪乡卸甲坪村、斯家场镇万年桥村、街河市镇雷鹰坡村;省级绿色示范村万家乡翠林山村、雷井口村、万家岭社区,纸厂河镇城址山村、大沟口村,杨林市镇官桥村、云台山村、苏家坪村,街河市镇牛长岭村;省级生态村街河市镇白果树村、东升村、高阳村、高峰村;省级美丽乡村新江口镇木天河村,沙道观镇车路口村,南海镇三垸村;省级特色民居卸甲坪乡覃睦庄村(社区),省级文明村暨全域旅游样板村洈水镇北闸村,省级美丽乡村“荆州美丽乡村第一村”街河市镇新星村,以及荆州市生态村街河市镇文公山村、新生村、茶市村等。

2018年,全市坚持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发力,提质提标,积极打造以休闲、娱乐、民宿、体验为主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村,新增4个省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美丽乡村、26个生态宜居村、32个特色村、6个文明村、8个卫生村,使美丽乡村和文明卫生村、生态宜居村样板在全市农村竞相涌现。

走绿色发展道路(www.xing528.com)

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精神,坚持深入实施绿色发展和“生态立市”战略,持续开展植绿、增绿、护绿、“绿满松滋”“矿山复绿”行动,狠抓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高标准绿化松滋,建设全国林业生态县市示范区。至2018年,全市林地面积已达到104.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77%,林木绿化率增至140.1%,森林蓄积量增至322.5万立方米,被省先后授予“全省绿化模范县”“全省退耕还林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林业生态示范项目县市”,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市”。

几年来,全市先后实施大小林业工程20余项,包括用材林基地经济林基地、北大山林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世行贷款森林资源发展与保护、世行贷款长江水资源造林工程;兴林灭螺与低丘综合治理开发,以工代赈造林、农村能源综合开发林业配套工程;生态农业示范县林业工程;林业绿色致富工程;国债防护林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工程;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绿色通道工程;优质水果带建设工程,以及城乡绿化、水利绿化、公路绿化、集镇村庄绿化,实现宜林地、无立木林地、通道绿化地、村庄绿化地应绿尽绿,并大力发展花卉苗圃和油茶柑橘等特色产业,在主要公路出入境道口和进出中心城区地段以及园区,建设绿色景观和绿色风景带,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绿化迅速向前推进,森林湿地文化不断丰富,昔日荒山变成了林海,村庄乡道披上了绿装,青山绿水映照松滋大地。

全市积极涵养生态,大力实施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启动精准灭荒工程,完成精准灭荒128处1.1万亩,聚焦长江大保护,抓好长江岸线生态绿化和G351松滋段生态绿化工程,建成沿长江干线29.2公里的森林生态景观和G351国道14公里的森林生态廊道景观,加速推进绿色崛起,强力助推绿色转型,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并重发展,建设“100平方千米的生态屏障”,让绿满巍峨蜿蜒的荆江大堤,绿满山水秀美的金松大地。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护工程,加强生态保护,统筹实施洈水水库、小南海湖、王家大湖、北河水库、文家河水库等重点湖库流域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积极推行“河长制”“库长制”“湖长制”,着力构建100平方千米生态水域。同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药投入品减量使用,持续开展大气污染“三禁三治”,让全市人民呼吸新鲜空气,享受清新生活。

近年来,全市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扎实推进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三污同治”,坚持全域一体发展,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成功创建了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基地,22家非法码头全部关停修复,实施岸线复绿104亩,统筹推进水生态修复大气污染治理,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实施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与此同时,积极打造100平方千米“生态绿肾”,以洈水水库、洈水流域、松滋河、小南海和王家大湖等为重点,通过实施湿地恢复、湿地监测、退渔还湖、疏通水道以及相应的生态景观工程,建设保护好环洞庭湖区和“四湖流域”的自然生态湿地系统。加快洈水国家湿地公园、稻谷溪城市湿地公园和小南海生态涵养区等建设步伐。加强王家大湖等自然湖泊的湿地保护与修复,出台《生态立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办法》,做到全域规划,统筹实施;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摸清生态“家底”,实行台账管理;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清单,实行领导干部追责问责;倡导绿色生产生活,发展绿色生产,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实现生态保护与企业发展双赢;深入开展环境卫生城乡同治,推动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倡导安宁低碳生活方式,助推衣食住行绿色化;实施厕所革命3年攻坚。截至目前,已完成农户无染化厕所689户,修建农村公厕21座,乡镇集镇公厕5座,建成生活垃圾转运站14座。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市人民知绿、爱绿、惜绿、护绿,树立绿色意识,增强绿色理念和绿色认同感、责任感,共建生态文明,共建美好家园。

目前,三级“河湖长”制已经建立,两级水功能区正式划定,24处集中式水源保护区排污口已经得到整治,畜禽禁养区33家规模养殖场全部关闭。在建设层面,推进全域垃圾治理,14座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已建成投运,垃圾填埋厂完成扩容,城区垃圾收集及处理链条形成,葛洲坝水泥协同窑垃圾项目投入运行。松滋,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

打好扶贫攻坚战

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将打好扶贫攻坚战作为头等政治任务,紧盯责任落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六个精准”和“四个一批”(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的标准要求,细化年度工作推进方案,用足用好“1+X”政策措施,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实施贫困村产业扶贫光伏发电、饮水安全、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社保兜底等扶贫工程,实现61个光伏发电站并网发电,解决15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实现稳定收益。建立财政扶贫投入增长机制,不断加大脱贫攻坚的政策、项目、资金保障力度,严格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和限期脱贫责任制,并健全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支持扶贫,公益众筹扶贫,锁定目标,精准施策,决胜脱贫攻坚。至2018年,已胜利完成7个省定重点镇、36个省定贫困村、25个市县级贫困村整体脱贫出列和23395户、55442人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基本脱贫销号。目前全市已实现产业奖扶产业扶持脱贫和未脱贫户全覆盖,省市贫困村和一般村全覆盖,产业扶贫新型经营主体全覆盖,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资助贫困学生10172人,资助资金76.1万元,补发教育扶贫资金245.5万元。同时筹资8615万元,对3885户危房进行了改造,并建立健康扶贫“四位一体”机制,实施“9875”政策,开展健康扶贫“一站式”服务,开展就业培训,拓展就业扶贫平台,搭建返乡创业示范基地,吸纳贫困对象充分就业。全市全面落实社会保障兜底政策,调整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基本医疗救助比例,全年社会救助共保障农村低保和特困供养人员96288人,支出3331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