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松滋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改革从农村起步,全县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1982年,粮食生产大丰收,第一次向国家交售商品粮2500万公斤,从此摘掉了“缺粮县”的帽子。此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已新建高标准农田20多万亩,有力推动了农业专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全市形成水稻、棉花、油料、水果、蔬菜、水产、畜禽和林业等8大产业,传统产业生产总量稳中有升,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区域布局基本形成,休闲农业、都市农业发展方兴未艾,林果生产成片成带成特色,果蔬生产和稻田综合种养基地化渐成气候,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连续取得进展,绿色发展成效明显。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多家,工业税收总量连续居荆州县市第一。白云边公司连续多年位居荆州市工业企业纳税第一,连续蝉联“鄂企百强”。以工业园区为平台,每年引进落户和建设一个投资过亿元的工业大项目,已形成白酒酿造、绿色化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新型材料等产业集群,昔日财力保障窘迫的“穷松滋”,一跃成为产业转型升级,财力不断壮大的“金松滋”。
商业贸易再现活力。松滋商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商业企业商品全部推向市场,实行民营化,引进东方超市等10余家颇具规模的超市和商贸城落户松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荆州各县市中排名第一,外贸出口总额突破1亿美元。
财税金融稳健攀升。松滋财政中,税收、银行、信用金融业和保险业,各个层级和各种类型的机构不断增加。全市有银行金融机构9家、小额贷款公司2家、典当行1家、担保公司3家,其他机构46家。存款持续增长,贷款同步增长。财政、税收比改革开放前翻了几十番。
旅游产业效益凸显。松滋旅游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6年起,在全省率先确立“旅游兴市”战略,依托域内山、水、林、泉、洞旅游资源特色,注重开发与保护并举,坚持走“合理开发、持续发展、永续利用”之路,使其步入健康、有序发展的快车道,晋级首轮“湖北旅游10强县市”行列。全市积极创建和精心实施“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工业”的行动计划,推进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民生围绕旅游兴,探索景区带动、节庆推动、能人互动,打造旅游产业带,旅游收入逐年上升。
招商引资硕果累累。松滋在1992年启动招商引资,成功引进宜化松滋肥业、葛洲坝松滋水泥、嘉施利松滋肥业、丽源科技、温氏养猪、襄大农牧食品以及金犀牛服饰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松滋。城东工业园和临港工业园建设日趋壮大,筑巢引凤。仅城东工业园就落户企业50多家,拥有规模企业近30家,其中“国家驰名商标”企业1家,省级高新企业2家。规模效益位居荆州县市前列。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科技创新卓有成效。松滋坚持实施“科教兴市”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成果日益丰硕,科技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曾获“全国科技进步县市”荣誉称号。
全市有科研单位和活动机构32个,其中组建有省级工程研发中心1家、校企研发中心3家,完成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167项,获专利授权676件,获荆州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1项,完成技术经济交易额20亿元,升级科技成果转化63项。
教育体育亮点纷呈。全市各类学校1598所,在校学生74466人,已跻身“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学前教育获评“全省改革示范县市”。义务教育质量持续领跑荆州,高中教育持续登高,普通高中100%实现创省级和荆州市示范高中目标,高考质量逐年提升。特殊教育被纳入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松滋体育,自20世纪90年代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以来,全市体育场地建设和全民健身设施建设逐年加强,体育组织迅猛发展,有各类体育协会20个,从事体育健身经营的民营企业65家,有各类体育场地700余处,全市人均占有体育场地0.5平方米。
文广事业繁荣兴盛。松滋京剧团被省政府确认为全省第一家县级重点京剧剧团。先后创作上演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等剧目120余个。由国家一级演员、京剧梅花奖得主杨至芳主演的《岳飞夫人》《王昭君》曾两次进北京中南海为中央领导演出,并演红京津沪。松滋电影放映贴近基层,年均4000余场,曾两次参加全国农村科教电影汇映,获得中央五部委奖励。农村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智能广播”村村响。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民间曲艺“松滋说鼓子”,民间舞蹈“滚灯舞”及“卸甲坪山歌”被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市有民间演艺队、民俗表演队等300多支,文化协(学)会24个。登记注册的文化企业和个体文化经营户300多家,1998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湖北省第二批文化先进市”,1999年,获评“湖北省广播电视先进县(市)”。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市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猛,初级卫生保健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医疗卫生环境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医疗设施设备逐步完善,形成了便捷高效的医疗网络。在传染病和地方病的控制、妇幼保健、食品卫生监督以及血吸虫病防治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全市有卫生医疗机构381个,其中市级医院4个,拥有卫生工作人员4384人、各类病床3110张。开通“120”急救电话,实施“120”急救医疗服务。全市每个村都建有村级卫生室,做到了小病不出村。(www.xing528.com)
庆祝首任县委书记黄杰诞辰100周年暨黄杰小学挂牌
交通建设日新月异。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大办交通,办大交通”的理念,以打通卡口,提升等级,形成骨架,完善功能为抓手,境内已形成“两纵三横”二级公路为骨架,干支相连的通乡公路为支撑,乡镇通村公路为依托的设施网络,全市实现村村通公路。随着江南高速、荆松一级公路、G351国道的开通,车阳河深水码头一、二期工程的相继完工投入运营,松滋人民的高速梦、港口梦、一级公路梦、大交通梦已经变为现实,飞速发展的交通运输业有力推动和促进着松滋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水利电力成就斐然。水利方面,特别是1998年大洪灾后,除全面整险加固洈水水库外,还先后实施了江堤加固、江南干堤加固、荆南四河堤加固三大工程,兴建改造了一批灌涵闸、电排站,进行了山区人畜饮水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使全市防洪抗旱能力大幅提升,治水兴利成效显著。市委、市政府农村饮水工程作为最直接、最紧迫的民生水利来抓,农民安全饮水工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样板工程,为全国建立县市农村供水管理提供了经验。松滋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沟渠管护机制,确定了市级“一事一议”奖补标准,推行堤防管理模式和“共抓大保护”工作,设立长江禁采执法点,狠抓长江岸线环境整治,入河排污口整治和河道采砂管理,获得省和水利部的高度认可。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力度大,效果明显,被评为“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单位”。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品位显著提升。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开始起步,撤县建市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区按照“东拓、西进、南延”的规划,现已形成“一江两岸”“一半山水一半城”的新格局,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拔地而起。中心城区建筑面积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3平方公里扩展到2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0多万人。已成功创建湖北省文明城市、湖北省卫生城市、湖北省园林城市,正向国家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目标迈进。
乡镇面貌多姿多彩。刘家场镇、洈水镇已先后入选全国重点镇,新江口镇蝉联全省百强乡镇,并荣获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先进乡镇。全市成功创建8个省级生态乡镇。享有风景胜地盛名的洈水镇,入选全国第二批特色镇。全市各乡镇集镇建设成效明显,在道路硬化、绿化、亮化上下功夫,在拓展集镇发展空间上做文章,全力打造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镇,镇容镇貌明显提质,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50%,正逐步向城市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转型变化,向实现“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镇”的目标迈进。
村庄建设更加美丽。全市已成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小区40个,省级“宜居村庄”26个,省级绿色示范村和生态村28个,省级美丽乡村及特色居民村30个,呈现出“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风貌。这里有闻名市内外的全国文明村刘家场镇三堰淌村、全国和谐示范社区新江口镇林园社区、省级美丽乡村新江口镇木天河村、荆州美丽乡村第一村街河市镇新星村等。
生态环境日趋改善。绿化方面,全市先后实施大小林业工程20余项,启动精准灭荒工程,完成精准灭荒1.1万亩;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被省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市”。生态环境方面,大力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扎实推进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三污同治”,坚持全域一体发展,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成功创建了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基地,统筹推进水生态修复大气污染治理,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实施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大幅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出现多样性变化。城镇居民买车买房成为新的时尚和需求亮点,在交通、通信、文化、旅游、娱乐、休闲、健身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增加较快,农村居民在交通、通信、服装、家电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日益增大。整个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显著增强。
社会保障体系城乡覆盖。全市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县(市)委、县(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采取多项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改善民生,增加民生福祉,确保人民安居乐业。职工就业方面,设立了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下岗职工免费再就业培训并享受3年基本生活费补助,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同时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开展扶贫济困、安老助孤、帮残助医、支教助学等慈善公益活动,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妇女、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与此同时,着力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困难,实施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积极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不断提高城乡低保金和五保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不断攀升。
社会治安体系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后,针对社会矛盾显现交织,存在着不安因素,县(市)委、县(市)政府从上至下层层签订治安管理责任书,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并通过建立“轮户联防,警民联防”等制度,实行“警司联调”工作机制,将各种矛盾化解在基层。此后,又通过创建“平安松滋”活动,创“四安”“五无”活动,打刑、打黑除恶等专项整治活动,使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全市涌现出一大批“模范治安户”“平安单位”“平安小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城区“四安”“五无”率达到全覆盖。
改革开放成就辉煌,变化翻天覆地。松滋在改革开放中化茧为蝶,凤凰涅槃,发展气势如虹,成效硕果累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