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松滋市革命老区发展在文革中的十年奇迹

松滋市革命老区发展在文革中的十年奇迹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6年,松滋和全国一样,在胜利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开展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3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松滋由此进入10年动乱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均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文化大革命”对松滋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在“文化大革命”10年里,前5年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停滞或倒退状态。松滋经济建设的进展和成就,是全县人民在抗争中取得的。

松滋市革命老区发展在文革中的十年奇迹

1966年,松滋和全国一样,在胜利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开展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3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松滋由此进入10年动乱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均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通知》,标志着“文化大革命”正式发动。县委根据中央的通知,在全县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一时间,破“四旧”、红卫兵串联、造反派夺权在全县兴起。1968年1月28日,松滋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造反派开展武斗。3个月内发生大小武斗600余起,有2500余名干部群众被殴打。在这期间,全县又掀起“三忠于”“四无限”的群众运动,跳“忠”字舞,唱“忠”字歌,戴毛主席像章,对毛主席像“早请示,晚汇报”。派出工作组、贫宣队进行斗、批、改。1971年,林彪叛逃,在全县开展批林整风运动,然后又进行“批林批孔”运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直到1976年一举粉碎“四人帮”,持续10年的“文化大革命”才宣告结束。

“文化大革命”对松滋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由于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和抗争,松滋经济仍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10年中,工农业生产坚持发展。在“文化大革命”10年里,前5年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停滞或倒退状态。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之后的5年,全县经济逐年上升,特别是经过1975年“全面整顿”之后,国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1976年,全县工业、农业总产值分别比1971年增长28%和27%。

农业产值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双季稻的大面积种植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双季稻种植面积到1975年发展到水稻种植面积的98.4%。农业机械化到1975年,全县19个公社中,有17个公社办起了拖拉机站。农业机械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www.xing528.com)

工业产值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轻纺行业的成长。一是传统的酿酒行业发展较快。全县除县办酒厂外,粮食局、商业局、供销社等系统和不少镇办有酒厂。1970年,县酒厂开始试制大曲酒。1971年“松江大曲”投产。1973年,县酒厂用酱黄快曲糖化发酵办法试制白云边酒,两年后开始批量生产,1976年产量达到5.39吨,并被评为国优、部优、省优产品。二是由于纺织业看好,县内大小织染业呈现生机,1979年,3万锭棉纺厂投产,推动了松滋工业经济的发展。三是20世纪60年代初已下马停办的县灯泡厂于1967年复建,先后投资600万元,于1969年5月投产,年产普通灯泡148万只,产值达60万元。此外,还有玻璃、陶瓷、造纸、印刷、卫生制品、粮油加工等产品逐年上升。

交通运输业持续前进。一是枝柳铁路松滋段建成通车,枝柳铁路在松滋长达38公里,1978年9月初步建成,1983年1月全线通车。铁路为开发松滋矿产资源,加强松滋对外经济联系,改变松滋经济结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二是公路和路桥建设取得较大成就。10年间,新修改善公路25条,总长277公里,1975年,全县实现社社通公路。10年间新建、改造公路桥30座,沙道观大桥、新江口大桥建成,彻底改变了平原湖区“过河难”的状况。三是陆运和水运发展迅速。陆运有汽运和铁运,全县先后组建有汽车队14个,有客运班次24个;铁运有矿产、煤炭磷肥水泥木材、日用百货、杂货等,年平均运量为179500吨。水运的客运量和货运量逐年上升,1974年水运公司制造出第一艘150马力的钢质拖轮,11月又制造出一艘载重70吨的水泥驳船,从此开始了松滋船舶事业的新时期。

水利、农田基本建设取得突出成就。一是堤防加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不断加快。1968年冬,长江干堤松滋段按标准加培,大干5个冬春,使干堤高度达到沙市水位45米,相应涴市水位超过1米达到46.02米,面宽6米,共完成土石方167万立方米。同时进行“移堤”“护岸镇脚”“除患固基”等工程建设,使长江干堤松滋段固若金汤。对全县支民堤进行堤身加培、清障除患等工程建设,完成土石方504万立方米,投入标工700多万个。二是农田基本建设掀起热潮。全县范围内大搞“治山、治水、治土”的农田基本建设。先是集中力量治理了王家大湖和小南海,开挖洈水改河道,开挖小南海新河,使河湖分家、荒湖变良田。全县围湖造田9.5万亩,消灭钉螺面积5.3万余亩。在治湖的同时,平原湖区统一规划,挖纵横排灌渠道,先后完成大同垸、大湖垸、八宝垸、西大垸、合众大垸等渠网化工程,形成新的农田排灌网络。山区为治理荒山、保持水土,大搞梯田建设,先后完成牛长岭、跑马岭、张家畈、桃丰等地大片人造梯田工程,坡改梯田6万余亩,并栽植经济林,控制了水土流失。丘陵地区集中力量对水库工程续建和配套,完成洈水水库枢纽工程和南、北两条干渠,北河水库大坝及渠系工程全面竣工。一些小型水库也相继配套效益。到1970年,丘陵地区基本形成以洈水水库和北河水库为骨干的两大灌区,水库灌溉面积扩大到42万亩。在此期间,又集中力量兴建文家河水库和洛河引水渠工程,增加灌溉水源。三是电力排灌站建设蓬勃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电力事业的进步,促进了全县电力排灌的发展。平源湖区建成了小南海、跃进闸、八宝闸、桂花树等一级电力排水站32处,总装机容量达到1.85万千瓦,排灌农田45万余亩。同时,先后建成55千瓦电力灌站71处,总装机容量1.01万千瓦,灌溉农田19万亩,基本解决了岗岭农田的灌溉问题。四是山区小水电得到发展。70年代,山区、丘陵地区充分利用河流水能资源的条件,大力发展小水电,先后建成了西斋、七里庙、芭芒滩、金狮岭等50多座小型水电站,水电总装机容量达1.52千瓦。农村小水电的兴起,使山区人民结束了“松脂照明,桐油点灯”的历史。

松滋经济建设的进展和成就,是全县人民在抗争中取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