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推动了松滋城乡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促进了松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松滋工农业生产主要指标全面完成。
1957年,全县粮食总产431万担,比1952年粮食总产360万担增产71万担,增长20%;棉花总产16.1万担,比1952年棉花总产89667担增长71333担,增长79.5%,油料总产72000担,比1952年油料总产54000担增产18000担,增长33.3%;生猪存栏16.8万头,平均每户1.2头。1957年,农副业总产值为6321万元,比1952年农副业总产值4568万元增加1753万元,增长38%;农户平均纯收入由1952年的234万元增加到279万元,增长19%。皮棉、大米、石灰、硫黄、原煤、白酒、电力等产品产量都有大幅增长。全县市场繁荣,物价稳定。
文教卫生事业蓬勃发展。1957年,全县有中、小学341所,比1952年增加216所,其中民办小学达到135所。1957年,全县学生在校人数达到50841人,比1952年的18302人增加32539人。在文化事业上,除1950年设立的文化馆外,图书馆、京剧团、文工团、电影队、广播站等一批文化宣传事业机构相继建立。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繁荣农村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1955年,王秀哲、谢代芬等进京演出松滋民间舞蹈“滚灯舞”,受到周总理、朱总司令的接见。1956年成立的松滋人民广播站为湖北省第一家县级广播站,《湖北日报》对此曾作过专题报道。1957年,松滋电影二队被评为全国电影系统先进单位,队长刘传宝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7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33个,床位565张。(www.xing528.com)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财政由供给财政转向建设财政。
1953年至1957年,松滋财政总支出45%的资金,用于发展生产建设事业。财政的投入,为松滋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县委、县政府领导松滋人民贯彻执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成功地进行了三大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松滋建立起来。松滋经济建设取得较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